作者:同济大学公民道德与法治教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廖小琴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作为一个新兴时代课题,从概念界定、理论生成,到现实实践、衡量指标等都受到关注和研究,但仍有可继续深化的研究空间。完整地、系统地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和实现要求,明晰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注意的重要问题,有助于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丰富人民精神世界,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丰富内涵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指向全体人民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不断实现人的精神境界提升和人的全面发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动态生成的,既是一种结果又是一个过程。全面理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采用系统思维,坚持动态和静态相结合,从过程到结果全面地看待。
从富裕主体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总体富裕。精神生活是属人的生活,是人的本质的体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现实的人的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促进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统一。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是全体人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在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不会让一个人掉队,14亿多人民要向着富裕的目标共同前进;也不会让一些人精神生活富裕,一部分人精神生活贫穷。全体人民都是精神生活富裕的创造者、享有者和评判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总体富裕,不是同等程度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在总体上呈现精神世界不断充实、精神状态自信昂扬、精神面貌蓬勃向上的整体精神生活状态。
从生成特质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满足精神需要的精神生产精神消费精神享受精神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人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更加多样,在精神需求的量和质方面都有更多的期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对全体人民更高水平和更高层次的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这就需要高质量的精神生产精神消费精神享受精神创造。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是人民群众进行精神生产、充分选择和利用精神资源,进行精神世界建构的过程,内在蕴含着精神生产精神消费精神享受精神创造。精神生产精神创造决定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有了高质量的精神生产和创造,提供高质量的精神产品,才有可能实现人民群众的高质量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培养和提升主体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的能力。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反作用于精神生产与精神创造,高质量的精神消费和精神享受有利于激发人民群众更深层次的精神需求,并推动更高质量的精神生产和精神创造。在高质量的精神生产创造与精神消费享受的辩证实践和循环往复中,人民群众不断产生对生活意义和价值的自我理解、认识、体悟和反思,形成独具特色的个体精神生活,同时又促进社会精神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得到实质性推进。
从实现方式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精神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的,公平正义、共建共享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色和内在要求,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全体人民共同努力,不断创造更为优越的社会物质条件,积累更为丰裕的社会物质财富,为精神生活富裕奠定坚实基础。中国式现代化推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精神资源和精神文明成果,并且促进全体人民公平公正地享受这些公共资源,享有公共文化产品与服务,享受共同的精神食粮,促进人民精神素质不断提升,精神世界不断丰富。中国式现代化努力建立健全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机制,激发起全体人民产生共同富裕的共建共享思想意识和公平正义伦理观念,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共同富裕和精神文明建设良好氛围,推进人人实现物质生活富裕和精神生活富裕。总之,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要义、本质特征、目标要求等内在规定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方式,即以物质生活条件为基础的公平正义共建共享。
从结果表征看,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人民精神世界丰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国家精神力量增强。中国式现代化超越西方现代化的物本价值取向,打破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致力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不断彰显精神文化价值,巩固文化主体性,提升文化自信,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这一过程实质就是不断促进全国各族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新期待,通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激发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自觉意识和反思意识,最大限度使人摆脱精神生活的物化状态、异化状态和庸俗化状态,追求有理想有信仰的生活,从而不断促进精神世界的丰富和精神家园的繁盛。说到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要努力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实现人民精神世界丰富、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和国家精神力量增强,从而建设起物质上强,精神上也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以系统思维把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要求
整体地系统地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需把握好其内在要求。
总体性与差异化是呈现样态。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总体性富裕,要用全局的眼光看。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进程中,党和国家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科技社会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努力提供优质充足的资源,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中国人民。但客观精神资源的公平充分给予,并不等于主观精神世界同步一致地发展完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富裕,存在着个体之间、群体之间、地域之间、行业之间的差异和程度层次上的差异。与此同时,每个人都是独特的存在,有着不同的生存境遇,精神生活的自我觉知和自主自为,必然使每个人的精神生活富裕在水平、程度和方式上存在差异和区别,丰富性、立体性、现代化、开放性、特色化、个性化,都是精神生活富裕的特征趋向。总体性和差异性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存在样态。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精神生活多样化发展,在坚持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发展的主流价值取向的同时,也要尊重精神生活发展的特色化个性化,在总体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辩证发展中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向着更高质量更高水平迈进。
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平衡是发展取向。伴随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和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裕,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总体来看,新时代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物质生活质量和精神生活质量,科学文化知识普遍提高,精神素养普遍提升,审美能力也日渐提升,更加注重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协调平衡发展。然而,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因素,以及西方功利主义思潮的影响,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的价值取向仍然在较长时期存在,带来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成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必须面对和解决的时代课题。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不但要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动人民物质生活富裕,更要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富裕。只有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协调平衡发展,才能最终实现物的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相统一。
精神生活丰富性立体化开放化现代化是衡量指标。富裕在不同的时代条件下有不同的内涵意蕴。新时代,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已经不是精神生活有没有的问题,而是好不好和优不优的问题。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好与优,在新时代必然从精神生活的丰富性立体化开放化现代化体现出来。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体现丰富性立体化。人的需求是多方面的。需求的丰富性、广泛性和层次性使精神生活发展不但具有平面性的延展,更有立体化的高阶。新时代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早已不是千篇一律,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使处在不同生存境遇不同发展层次上的人的多样需求都能被重视,体现出精神生活富裕的丰富性立体化。另一方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体现开放化现代化。人民群众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开放世界中推进的,精神生活发展必然要开放化,要树立全球眼光和开放视野,积极与世界各国进行文化交流融合,与他国加强文明互鉴,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创新发展;精神生活发展也必然要现代化,要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赋能精神生活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媒介助力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此同时,人的思想观念、心理情感等也要更加开放、更加现代化,培养起现代的、绿色的、健康的精神生活方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只有人的精神生活开放化现代化,才能真正彰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特色。
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和人的全面发展是生成标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促进人们在理想信念上更加坚定崇高理想信念,增强民族复兴的使命意识和责任感,在价值观念上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道德理念上向上向善,提升道德修养,推动人的精神生活高质量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式现代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为人的发展创设物质和精神条件,使“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并且个人可以遵循自己内在的规律、美的规律,在很大程度上按照自己的兴趣、志趣在各方面得到发展,从而不断趋向人的全面发展。总之,人民精神世界丰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也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标识呈现。人民精神世界丰富,将直接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应注意的问题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问题。
区分几个重要概念。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涉及几个重要概念:精神、精神生活、精神生活富裕、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精神是指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产生的,能够被感觉、认知和发展的思想、观念、意识等的总称。精神是人之为人的本质,通过价值观和人的主观能动性等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和作用。精神能动作用的发挥使人们理解、体悟和创造生活,进而获得对生活的价值和意义的真理性认识,这就产生和形成精神生活。但有精神不等于有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过出来的,是现实的人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为满足精神需要而开展的精神活动及其呈现出的精神状态。精神生活具有独特唯一性、持续发展性和无限超越性。人的精神生活不能被替代,也无法转移,只能靠自己劳动、领悟和创造。精神生活持续发展,不断超越物质生活条件的局限,达到精神生活的更高层次,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展示人存在与发展的深度,就趋近和实现了精神生活富裕。但个人精神生活富裕并不意味着他人、群体和社会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从个体精神生活富裕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需要个人的自觉和主动精神、社会的团结精神和凝聚力,也需要社会精神资源的公平共享等条件和制度保障。
澄清几点模糊认识。在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需要“加强促进共同富裕舆论引导,澄清各种模糊认识,防止急于求成和畏难情绪,为促进共同富裕提供良好舆论环境。”一是对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认识。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能够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提供坚实基础,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并非一定要以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为前提,二者并不具有必然的先后之分,也不存在谁决定谁的关系。人类的物质生活需求和精神生活需求是时刻存在的,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并行不悖、相互促进。二是对个体精神生活富裕与共同体精神生活富裕的认识。精神生活的自为性和自决性决定了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来发展精神生活,呈现出独具特色的精神生活富裕样态。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是共同体的精神富裕,不是许多个人精神生活富裕的简单相加,也不是个人精神生活富裕了,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就自然而然富裕。因此,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既要考虑单个的个体精神生活富裕,更要考虑总体的精神生活富裕,要在个体精神生活与共同体精神生活的辩证发展中去实现。三是对精神生活富裕公平正义共建共享的认识。公平正义地共建共享和共享共建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内蕴。只要有劳动能力的适龄人口,都需要依靠劳动为社会精神资源的丰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作贡献,也同时公平公正地享有社会精神资源和精神财富。但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公平正义也并不意味着每个人在精神生产劳动和享有精神产品上的毫无差异。每个人生存境遇不同,喜好不同,审美取向也不同,在一定意义上,差异也就是公平。只要全体社会成员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地共建共享,在最适合自己的方式、程度和层次上实现美好精神生活需要的满足,就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
处理好几对关系。一是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关系。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的完整生活的两种样态。任何时候,人的物质生活都包含着一定的精神文化因素,而人的精神生活也要以一定的物质或实物为载体。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二者的区分只能是相对的和抽象的。在实践中,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总是在平衡与不平衡的交错中发展的。尽管精神生活的发展以物质生活为基础,但精神生活有其自身相对独立的发展过程,精神生活比物质生活具有更大程度的自为性。因此,在实践中往往会出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变化了,但精神生活仍然固守过去的思想意识和价值观念,或者是社会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新的精神素质发展跟不上,新的精神生活模式没有形成这样两种情况,从而出现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发展的不平衡。人是一种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的多重存在,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之间在发展过程中的平衡与不平衡的状态,有赖于人的价值取向来决定和调节。二是精神生活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传统是精神生活发展的根基,更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坚实根柢。没有精神生活的优良传统基因承继转化,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就漂泊无根,缺乏厚重感。反之,没有精神生活的现代化发展,精神生活的传统就成为僵死的教条和桎梏,没有生机活力。因此,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需要精神生活在厚植优秀文化传统根基的基础上持续不断地实现现代化发展。如此才有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既丰盈个人,又注入社会,带动和促进全体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三是精神生活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的关系。精神生活具有鲜明的国家民族性。任何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都决定着国家民族的精神生活整体样态、民族精神气质和精神面貌,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又必然面对开放的世界全球化的场域。推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始终坚持民族精神上的独立自主,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主体性,在正确处理精神生活发展的民族性与世界性关系中既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又为人类美好生活的追求作出世界贡献。
关注几个重点对象。实现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任务,是一个渐进性的过程,必须特别关注一些重点群体的精神生活富裕问题。例如,青年群体。青年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阶段,拔节孕穗期的精神生活尤其需要精心培植。青年是国家民族的未来,青年精神生活的发展决定着国家民族精神生活的发展走向,需要特别关注。再如,农民群体。受生存境遇、文化知识水平、阅历经历眼界等的影响,农民精神生活发展总体存在低水平简单重复的现象,富裕的提升空间相对更大。与此同时,部分农民也存在惰性心理、穷人心态等,需要有针对性地治理其精神相对贫困问题。此外,新兴职业从业者等群体。这些群体精神生活水平与层次发展参差不齐,但其精神生活发展和精神生活富裕的需求不应被忽视。只有这些群体的精神生活都富裕起来,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才能真正得到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