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主办的第三届全国生态法青年学者二十人论坛暨“体系优化与制度协同:《生态环境法典(草案)》文本优化”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会议围绕草案总则、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绿色低碳发展与法律责任五大板块展开研讨。
生态环境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已于2025年4月27日提请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其立法过程受到人民群众普遍关注。研讨会开幕式上,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副所长谢增毅研究员强调,生态环境法典编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生态领域的重要工程,当前进入文本优化的窗口期,学界应加强研究,为法典草案的不断完善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力支持。
主旨报告环节,武汉大学柯坚教授从话语自觉出发,主张以中国实践锻造中国概念与中国规则,全面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经验;厦门大学徐国栋教授分析了“生态环境”的概念,强调法典的体例结构应体现功能分工与制度逻辑,提升法典的体系性。
专题报告环节,来自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的实务部门专家,从历史回顾、部门法协同、公益诉讼完善与民事责任适配等维度提出建议。随后,各地生态法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生态环境法典(草案)》发表意见。
闭幕式上,法学研究所生态法研究室主任刘洪岩研究员表示,本次研讨会既深化了理论研究,也为草案文本完善提出了具体意见建议。论坛将以法学所为平台,继续与部委、高校、地方实务部门协同,为法典编纂作出应有贡献。(记者 杜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