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事政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广东用好数字资源赋能“百千万工程”——

数字红利“润泽”岭南大地

——“数字乡村新图景”系列报道③

广东茂名高州市名园生态园内,“新农人”陈丽容给家乡荔枝直播带货。

新华社记者 毛思倩摄

张凌志在录制短视频。

受访者供图

揭阳市人民医院里的“揭健通”宣传标识。

受访者供图

扫描二维码

看“融”观中国主页

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往往掣肘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乡村,对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意义重大。

2022年12月,为构建协调发展新格局,广东省拉开实施“百千万工程”的帷幕。3年来,广东用好数字技术、数字平台等资源力量,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奋力开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局面。

如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禀赋?如何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如何增进民生福祉?记者进行了采访调研。

 

新农人有了“强后盾”

青山环抱,绿水潺潺。广州增江河畔的果园里,张凌志撑开支架,夹稳手机,开启了当天的短视频录制。

“Ladies and gentlemen! Today’s special——老广人自己的栗子‘富贵子’,粉糯Q弹,越嚼越香,无论焖鸡、焖鸭、蒸排骨或者煲糖水,都是一流……”镜头前这个小伙头戴草帽,端起一盆别名为“富贵子”的苹婆果,神采飞扬地介绍着,英语、粤语、普通话切换自如。

7月以来,广州市增城区不少村子的荔枝、龙眼、苹婆果等土特产陆续丰收,张凌志在线上卖出1400多单。投身农产品电商销售不久,这样的成绩很亮眼。

“多亏有培训,我学会了不少拍短视频和直播带货的技巧。比如在每条视频开头重复同样的话,增强记忆点。”张凌志说,“少走了很多弯路!”

他所说的“培训”,是广东“百千万工程”青年兴乡培育计划(以下简称“培育计划”),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员会、腾讯公司、中国农业大学共同发起,面向有志于投身乡村全面振兴的青年,提供进阶式培训与孵化式培育。

2023年,华南农业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的张凌志,从深圳回到家乡增城,成为一名新农人。

了解到村里农户种植了许多高品质农产品,却因销售渠道分散,利润并不高,也没有打出名气,他决定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品牌推广。“但村里资金、人员有限,我要一个人扮演一个团队,经常感觉在‘孤军奋战’。”张凌志回忆。

去年下半年,“培育计划”组织了“视频号专项培训”,给张凌志下了场“及时雨”。“从文案写作到封面设计、音效设置、特效使用,都有老师讲解实操方法,还有各种让短视频更有吸引力的创作和运营思路。”

培训还为他提供了“一对一”导师,每周定时开展线上辅导,复盘视频数据并提供思路建议。“让我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张凌志说。

除了传授新媒体运营技巧,“培育计划”还鼓励学员借助数字化工具开展乡村可持续经营。比如,搭建云服务小程序,把村庄的物产、文旅等资源禀赋搬到线上,探索让农特产品走出去、把游客引进来的新路径。

截至今年3月,“培育计划”的100多名参训学员发布了2000多条短视频。其中,8名重点学员矩阵发布视频223条,总播放量536万,总粉丝量从1.4万增至9.2万。更多兴乡青年有了强村富民的“强大后盾”。

基层治理“多操心”

民居错落有致、道路干净整洁……走进东莞市南城街道石鼓社区,一幅和美宜居的现代化生活图景徐徐展开。难以想象,这里曾是一个“脏乱差”的城中村。

“能实现这样的蜕变,不仅在于建筑外立面更新、道路‘白改黑’等硬件环境修缮,更在于提高精细化治理水平。”南城街道政务服务中心主任曾启彬告诉记者。

去年以来,南城街道以石鼓社区为试点,打造社区“百千万工程”信息综合平台(以下简称“信息平台”),让数字技术赋能精细管理。

有多精细?

“举个例子,居民出门倒垃圾更加舒心了!”石鼓社区党委委员李观达说。此前,石鼓社区共有36个垃圾投放点。虽然保洁人员每天定时清运,但有时候碰上居民扎堆倒垃圾,垃圾桶刚清空,很快又满了。不及时运走容易散发恶臭、滋生蚊虫,导致其他居民倒垃圾时不愿靠近,有的干脆随手扔在附近。

如何解决这一痛点?信息平台发挥了大作用。

石鼓社区加装了覆盖垃圾投放点的多个摄像头,接入信息平台。平台开发AI自动预警功能,一旦垃圾桶满溢,就立即拍照截图、生成工单,派发给社区工作人员。借助AI技术,平台帮助保洁人员“盯”住垃圾投放点,为保洁人员减负增效,也提高了居民满意度。

“有了这个平台,倒垃圾再也没被臭味‘熏’过。环境变好,空气清新,幸福感不输商品房小区。”居民李玉祥说。

以同样的技术逻辑,石鼓社区信息平台还利用视频监控资源,将AI智能监管的范围覆盖至机动车违停、电动车违规入户、防溺水、防内涝及充电桩火警检测等,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多了一层保障。

如今,信息平台还聚集了社区风貌、风险管理、楼栋信息、网格信息、项目工程和三维地图等数据信息,“一张图”,让社区管理更加直观简单,效能大大提升。石鼓社区也成为广东省“百千万工程”首批典型村(社区)。

不只是石鼓社区,广东各地都在大力探索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新路径。

在珠海市斗门区乾务镇夏村村,村民可通过手机端、大屏端,享受政策咨询、法律问答、业务办理等公共服务;肇庆市封开县林业局运用无人机巡查、三维地图监测、数字成图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形成“空中踏勘—智能成图—叠加分析”的工作流程,显著提升森林保护、生态建设和林权管理的效能……数字技术让基层治理更高效,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也更强了。

村民看病“少跑腿”

得益于数字技术的应用,广东省乡村地区的医疗保障水平也正不断提升。

下午4时,快递员上门,家住揭阳的林小姐确认签收。当天上午,林小姐协助父亲林伯在手机小程序“揭健通”上挂号,线上诊疗获得医生处方,并选择邮寄药品。几个小时后,药品就送上了门。

林伯今年62岁,患有支气管扩张、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需要长期服药、定期复诊。“他行动不便,出门需要有人陪同;之前每次去开药,排队挂号、叫号、看诊、开药、缴费……常常要花掉一个上午。”林小姐说。

今年3月,林小姐为父亲注册了“揭健通”小程序。“现在线上诊疗、开具处方、付费、选择药品邮寄到家,一部手机就能搞定。复诊拿药不用再折腾‘跑腿’了。”林小姐说。

2023年,为解决城乡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破解“看病难、负担重、服务差、就医远”,揭阳开发了“揭健通”健康便民服务小程序,推进医疗数据融通、诊疗流程再造和便民集成服务。去年6月,小程序正式上线。

揭阳市卫健局副局长卢辉介绍,为打通不同医院间的“信息壁垒”,“揭健通”整合了市、县、镇三级的110家公立医疗机构的服务资源,还接入全省医疗机构预约挂号功能。群众注册申领电子健康码后,就可实现“多个应用一个入口、多家医院一码通用”。

“揭健通”还整合了个人基本信息、就诊记录等数据,推动健康档案互通、检查检验报告互认。患者可授权医生查看其在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的健康档案,有效提高诊疗效率,降低就医成本,改善就医体验。

截至目前,“揭健通”注册量近63万个家庭,日均访问量超过10万人次,日访问量最高达15.39万人次。

从目前来看,广东全省70%的三级及以上医疗机构集中在珠三角地区。为解决优质医疗资源有限且分布不均的问题,全省所有三甲医院均已开设互联网医院,提供在线问诊、远程诊断、健康管理等服务。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