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时政速递 > 正文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

托举战鹰向海天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起飞助理在放飞舰载机。

李 刚摄(新华社发)

航母飞行甲板被称为“世界上最危险的4.5英亩”。对于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官兵来说,这里既是日夜坚守的战位,更是孕育梦想的沃土。

“如果说舰载机飞行员是‘刀尖上的舞者’,那么作为航母上的飞行保障人员,我们就是托举战鹰决胜万里海天的守护者。”面朝大海,望着腾空而起的一架架战机,中队官兵满是自豪。

海军山东舰起降保障中队是一群专门放飞和回收战鹰的人。他们深耕保障一线、集智创新攻关,保障舰载机安全起降,实现战机出动率持续增长,不断突破中国航母战斗力指标新纪录,先后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入列5年多来,山东舰砺兵西太、转战南海、砺剑台海,每一次体系攻研,每一次实战淬炼,背后都有着中队官兵的奋力托举和倾心守护。他们为战鹰腾飞插上“隐形的翅膀”,将青春和热血奉献在世界上最危险的甲板之上。

 舰载机放飞快一点,胜算就能多一分

天高云阔,碧波万顷。

大洋深处,山东舰如出鞘利剑,划开一望无际的深蓝海面。飞行甲板上,数架战机整齐列阵、蓄势待发。

突然,一阵急促的警报声响起,起降保障中队迅速反应,军官曾文辉迅即带领放飞小组奔赴甲板。短短几分钟,一系列手势引导舰载机准确完成滑行、止动、加力等多项动作。随即,舰载机紧急升空、直刺苍穹。

茫茫大洋是勇敢者的竞技场。曾文辉的战位离飞机发动机很近。戴着头盔和耳罩,仍然无法完全抵挡强大的气流和震耳的轰鸣。“练兵不惜力,打仗不惜命,专业过硬,打赢才更有底气。”曾文辉说。

实现“舰、机、人”的高度融合,是航母编队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起降保障中队要求官兵第一响应、第一出动、第一抵达、第一备便,以甲板上的分秒必争,不断触摸和突破航母战斗力上限。

一级军士长周小勇是山东舰放飞小组的一员。“关键时刻,舰载机放飞快一点,胜算就能多一分。”周小勇说,为优化完善起飞保障流程,放飞小组经历了数千次演练,每一名放飞人员的位置、路线、手势都是千锤百炼的结果。

“每次按下按钮,心都会随着战鹰一起飞跃。”从辽宁舰首批舰员到山东舰首批舰员,深耕航母事业十余载,周小勇亲历了中国航母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壮阔历程。山东舰入列以来,无论是近海训练,还是远洋练兵,他都不曾缺席。

“加速放飞”,对于中队官兵来说,似乎是一种特殊执念。模式加速,他们从上万次训练数据中摸索规律,从经验决策向数据决策转变;流程加速,他们在一次次放飞中优化保障流程,细化出一本厚厚的手册;操作加速,他们将每个动作一遍遍重复,直到练出肌肉记忆……

仲夏南海,又一批舰载战斗机凯旋。千百道往复寻常的航迹,丈量着战斗力跃升的征程——如今,舰载机安全放飞保障时间大幅缩短,再次出动准备效率大幅提高。

“这不仅是量的提升,更是舰载机起降保障能力质的飞跃。”中队领导韦兰柯说。

航母是个巨系统,每人都是一颗螺丝钉

“航母style”,自辽宁舰入列以来,人们往往被起飞助理的凌空一指所深深吸引——那是战鹰出征的号令。不过,战机的腾飞,并不是某一个人的单打独斗。航母是一个巨系统,全舰有上百个专业,每人都是一颗螺丝钉,不可或缺。

雄鹰翱翔,终将归巢。与周小勇的“放飞”职责不同,二级军士长张忠杰的任务,是确保每一架归航的战机都能稳稳着舰。

从“神州第一舰”深圳舰,到首艘航母辽宁舰,再到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这名久经沙场的老水手,仍然记得第一次在远海接收舰载机时的场景。

伫立在阻拦装置控制箱前,张忠杰努力压抑着内心的紧张,指挥战友反复检查阻拦装置。阻拦机舱内静可闻针,只有耳麦内指挥员与飞行员的对话偶尔传来。

“砰!”一声巨响传来,歼—15舰载战斗机重重“砸”在甲板上。霎时间,一股强烈的震感猛地传来,阻拦机极速运转,阻拦索飞速运动。张忠杰死死盯着阻拦装置,丝毫不敢懈怠。“着舰成功!”讯息传来,阻拦机舱内瞬间沸腾。

几年过去,跟随山东舰劈波大洋,张忠杰已累计接收了数千架次战机。接收流程虽已轻车熟路,可对他来说,每一次接收战机都是一次挑战,务求慎始慎终。

对于保障战斗机起降而言,细是快的另一个方面。训练中,大到每一台设备,小到每一根钢丝,官兵们都了然于胸。

一次飞行回收任务结束,中队官兵正在阻拦机操纵区域进行装备维护。

“啪”,突然一声微弱的异响传入耳朵里,可能是阻拦索出了问题。果不其然,官兵们发现涂满润滑油的阻拦索上凸起一个绿豆般大小的包,一根细钢丝发生断裂,他们赶忙采取应急措施。

每每谈及此事,官兵都感慨万千:部队练兵备战常抓不懈,再精良的装备也可能出现问题,平时“差不多”,战时就会“差很多”。

作为山东舰接舰部队骨干,三级军士长郝振山全程参与阻拦装备的安装,提出多项装备改进建议,荣立二等功、三等功。

人才是航母事业的“龙骨”,是打赢制胜的根基。作为战鹰托举者,必须要把专业学得更扎实、装备摸得更透彻。着眼未来战场需要,起降保障中队打破专业岗位壁垒,采取送学培训、换岗轮训、交叉锻炼等方法,不断激活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守护战鹰,就是守护万家灯火

香江之畔,甲板之上,战鹰的傲人雄姿吸引着往来人群驻足打卡。

突然,一场阵雨不期而至。人群来不及躲避,官兵们暖心地撤去警戒线,招呼市民们躲到舰载战斗机机翼之下。“祖国战机随时为人民遮风挡雨。”一名登舰参观者有感而发。

这份守护,不仅绽放在聚光灯下,更铭刻在远海大洋的惊涛骇浪中。

夜幕下,西太平洋深沉如墨,云飞浪卷,山东舰航母编队正开展体系对抗演练。

“外机抵近!”接到指令后,放飞小组迅速就位,发动机的轰鸣淹没了呼啸的海风。不一会儿,舰载战斗机如银箭离弦,冲上夜空。

这是山东舰又一次深夜战斗起飞,经过多个回合的较量,外机最终悻悻而去。“能战方能止战,我们有自信全时待战、随时能战。”中队官兵说。

训练期间,编队全程保持高度戒备、随时反应的作战状态,多次组织舰载机战斗起飞,有效检验了部队训练成效。

浩瀚大洋上,舰载战斗机在航母上着舰犹如刀尖起舞,而夜间着舰更是难上加难。

前不久,又一批舰载战斗机飞行员顺利通过了夜间航母资质认证。夜色下,看到飞行员们从战机下来面带笑容,中队领导任驰不禁想起了第一次夜间保障舰载机起降的场景。

那是一次“从0到1”的突破。在起降保障中队各战位的密切配合下,舰载机一一冲向星空,所有人欢呼雀跃的时候,中队官兵却不敢有丝毫懈怠。对于他们而言,还有一项更艰巨的任务——回收!

任务前的那段时间,中队官兵在篮球场大小的作业区域来回穿梭,将保障细节一点点修改完善,每天的步数都在两万步以上。

那晚,战机风驰电掣般“砸”在甲板跑道,尾钩精准地钩住阻拦索,向前滑行数十米后稳稳停住,在甲板上定格出一个巨大的“V”形。

“在我们心里,这代表着‘胜利’,也意味着具备了昼夜全时域作战保障能力。”凝望着战机蓝色尾焰,任驰感慨,守护战鹰,就是守护万家灯火。作为首艘国产航母的舰员,唯有厚植忠诚基因,不断提高战斗力,才能更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何铁城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7月18日 第 01 版)

[责任编辑:陈慧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