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火热的“苏超”赛事,如果从人文经济学的视角来审视其火爆背后的原因,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和启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以人为本彰显人民立场。“苏超”充分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赛事方拿出最好的场地资源,推出最优惠的门票套餐,让普通群众成为主角,尽情享受足球运动带来的快乐,满足了人民群众个性化、多样化以及不断升级的体育文化需求,强调了人的价值,把人的全面发展与需求的满足作为根本目的和内在动力,使人们在参与和观赛过程中,不仅获得了娱乐体验,还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实现,以及对生活品质提升的满足。
文化为核展现底蕴魅力。一是传统文化与现代融合。江苏作为文化昌盛之地和中国现代工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苏超”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比如宿迁与徐州上演“楚汉争霸”,扬州与镇江进行“早茶德比”等,将历史文化与现代足球赛事相结合,做到了传统与现代的完美统一,既展现了当地独特的文化风貌,又赋予了足球更多的文化内涵,让赛事不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文化展示的舞台。二是区域文化与时俱进。从人文经济学角度看,江苏的区域文化重视连续性,并且能将外来文化和区域文化贯通起来。在“苏超”中,各城市以足球为载体,展示了各自独特的地域文化,同时又能与现代体育文化相融合,使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新的活力,实现了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为文化经济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经济为基提供坚实支撑。一是强大经济实力助力赛事举办。江苏经济发展水平上去了,人民的体育、文化需求提升,为了适应这一需求,这十几年江苏各地陆续新建了一些大型体育场馆,为举办“苏超”奠定了物质基础,为赛事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各城市也有足够的资金和资源投入到赛事组织、宣传等方面,凭借强大的经济力量为文化力量提供了发挥效能的物质平台,确保了赛事的高质量、高水平开展。二是赛事带动经济增长。“苏超”又反过来带动了一系列的经济增长。通过“足球+城市IP+文体”模式,“苏超”成为拉动消费的新引擎。一城一主场的设置,将足球对抗转化为城市文化展示窗口,带动了主场城市的短途旅游、餐饮住宿等内需增长,延伸了“文化+”长链条,助力形成新的消费内容、方式和场景,释放出巨大的经济增长潜能。据预测,“苏超”整个赛季将创造超3亿元的综合经济效益,平均每个城市增收2000余万元,实现了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融合互动实现协同发展。一是打破壁垒促进参与。“苏超”赛制打破了传统职业足球的壁垒,允许职业球员、大学生、上班族甚至个体工商户组队参赛,5元、10元的亲民票价也让市民能够轻松参与进来。这种开放、亲民的赛事模式,构建了“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参与生态,让足球成为真正的大众狂欢,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同时也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以文化人、以赛聚力”的新思路。二是精神供需协同共振。“苏超”的火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于精神文化消费升级的迫切追求,它以足球为媒介,为大众提供了体育消费等物质体验,同时又赋予足球这类竞技体育大众化的表达,满足了人们文化生活、娱乐休闲、自我价值、情感共鸣等精神体验需求,实现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同跃升,让人们在享受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能获得丰富的精神滋养。(作者:黄杰,扬州大学长江文化研究院副院长、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健康服务业专委会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