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法治论坛 > 正文

让法治引擎成为城乡结合部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作者:北京市昌平区东小口地区办事处主任 郝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工作的基础在基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法治是乡村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总结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宝贵经验,提出“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的重要论断。城乡结合部作为“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在基层治理中面临着许多新的复杂课题,必须紧紧依靠法治,让法治引擎成为推动城乡结合部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强劲动力。

不断提升法治在推进城乡结合部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城乡结合部迫切需要加快推进法治社会建设,以完善的法治社会建设机制,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经济发展、提升治理水平。

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压舱石”。法治作为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前提和保障,在面对矛盾较为突出问题时,可以有效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人们的行为,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会稳定。

法治是保障公平正义的“生命线”。引导人们树立法治思维,是实现城乡结合部长治久安的基础。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全体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才能让居民感受到公平正义,增强对城乡结合部治理的信任和支持。

法治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良好的法治环境有助于吸引投资、促进地区发展,只有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规范市场秩序,保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才能促进城乡结合部经济健康发展,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保障。

法治是提升治理水平的“关键招”。只有坚持依法治理,明确规则和制度框架,使治理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才能提高基层治理的效能和水平。

以法治为引擎推动城乡结合部治理现代化的路径

法治作为推动城乡结合部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影响着城乡结合部现代化建设的实效。所以,要以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等方面为着力点,推动城乡结合部法治建设。

加强法治宣传教育,提高城乡结合部居民法治意识。法治意识是法治建设的基础。宣传部门及属地应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居民的法治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开展法律咨询等形式,向居民普及法律知识,让他们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学会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教育部门要加强对青少年的法治教育,将法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培养他们的法治观念和法律意识。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城乡结合部治理提供法律依据。法律法规是法治建设的依据。立法部门应根据城乡结合部的实际情况和特点,以宪法为准绳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一方面,应加快推进城乡结合部专项立法工作。通过明确管理主体、职责范围、治理标准等关键问题,为各部门开展工作提供明确的法律指引。另一方面,提升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以及法律法规之间的协调性。及时修订和完善现有法规政策,使其适应城乡结合部治理的实际需求。同时,要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坚决杜绝朝令夕改,避免党和政府公信力受损。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提高城乡结合部治理法治化水平。执法队伍是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要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提高他们的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通过开展执法培训、加强执法监督、建立健全执法责任制度等形式,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效率。同时,加强对执法人员的教育培训,增强他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切实提高城乡结合部治理能力。

发挥社会力量作用,共同参与城乡结合部治理。社会力量是城乡结合部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相关部门应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治理。通过建立健全政府购买服务机制,引导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同时,引导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参与城乡结合部治理。此外,要积极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居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和支持。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