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至2023年,在上海市委、团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关心支持下,上海共青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发挥群团组织优势,在教育帮扶、人才培养、志愿服务等方面主动作为,把组织化动员和社会化参与相结合,制度化建设与项目化推动相结合,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取得丰硕成果。
打造交流品牌矩阵。三年来,通过开展“百校结对”活动,组织11407名西藏青少年、41105名新疆青少年与上海青少年结对子,以定期互通书信、视频交流、共同开展主题团日(队会)等方式保持常态化交流,跨越山海“手拉手”。持续举办“石榴籽一家亲”活动和“同心营”活动,共接待909名西藏小学生和1604名新疆小学生,通过红色主题教育、传统文化体验、插班学习交流、民宿生活体验等方式,以生动有趣的教育形式,让“爱我中华”的种子在民族地区青少年心中萌芽。三年来,组织890名西藏中学生、1353名新疆中学生走进上海高校,通过思想理论学习、红色场馆参访、座谈交流分享等方式,共享红色文化教育资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搭建朋辈互动平台。上海共青团着力打造与对口支援地区丰富多彩的青少年交往交流品牌活动,注重从朋辈交流的角度增进各族青少年内心交融,通过组织开展体育友谊赛、才艺展示、互换礼物等符合青少年特点的丰富多彩活动,让各族青少年在互动交流中快速建立起友谊,互相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组织小记者团开展深度交流,通过各自分享成长经历,共同参与研学活动,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民族团结的故事,在活动中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扎根在青少年心间。
输送志愿服务力量。依托“三下乡”等活动,上海共青团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巡讲,组织青年深入基层了解国情社情民情,在实践中感悟、思考、辨析,不断加深对民族团结的理解认同,引领带动身边青年争做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三年来,组织379名在沪西藏籍大学生、1655名在沪新疆籍大学生参加“民族团结我践行”社会实践活动。持续深化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服务西藏专项工作,通过优化招募机制,扩大招募范围,拓宽来源渠道,实现选拔素质更高、能力更强志愿者进藏服务的目标,共选派西部计划志愿者404名。对于西部计划志愿者,注重优化岗位安排,从人选专业背景和服务岗位要求等方面统筹考虑,提高人岗匹配度,更好发挥作用,提升工作实效。
完善服务考评体系。以培训为“切入点”,以课程为“着力点”,以筑牢思想引领为基本,上海共青团聚焦志愿者岗前培训,推进研究生支教团区域联合培训,结合青马工程专项培训,建立西部计划、研究生支教团志愿者全过程跟踪(考评)体系。围绕“高进、培强、严管、优出”全链条管理志愿者队伍,从综合素质、工作业绩、创新能力、社会评议等核心指标多维度开展志愿者考评,完善志愿者激励表彰机制,重视对口支援地区服务对象意见反馈,及时对志愿者开展业务指导和行为督导,整体提升服务认可度。
助力区域人才培养。三年来,上海共青团为西藏籍大学生提供226个就业见习岗位,包括一定数量定向招聘岗位。同时,组织539名青年赴疆实习就业。实施西藏青年英才培养计划,三年来共接待292名优秀西藏干部、321名优秀新疆干部到上海开展考察交流、业务培训,不断提高新疆、西藏地区青年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提高对接帮扶精度。将工作措施细化,做到有重点、有落实、有推进。在对口支援工作中,上海共青团突出重点区域和领域,分类施策,通过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无缝对接,切实提升对口支援工作的精准度。充分挖掘对口地区特色优势资源,发挥共青团桥梁纽带作用,广泛动员青年积极参与到当地各类项目开发中。聚焦民生领域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加大“组团式”教育、医疗支援力度,加强“订单式”职业技能培训。各团区委与对口地区各级团组织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形成稳定的工作联动机制,邀请对口地区青少年来沪研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增强才干。
组建示范宣讲队伍。充分发挥“青骑兵”队伍的示范宣讲作用,结合红领巾宣讲员等多支队伍讲好新征程民族大团结的上海故事,在黄浦、静安、徐汇举行三场示范宣讲,以实际行动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少先队启动“组百校人、进百校门、访百校情、入百校心”项目,成立百人宣讲团,深入百所学校,立足学校所需,面向少先队辅导员开展民族大团结故事宣讲活动。上海市各团区委成立“青骑兵”7支,开展宣讲活动56次,覆盖1万余人次。
汇聚强大宣传合力。上海共青团重视并加强宣传效应,多家媒体对西部计划志愿者出征、“七彩假期 向快乐出发”夏令营、“雷锋故事西部行”等对口支援工作进行报道。同时,搭好平台做好活动“后半篇文章”,充分发挥来沪青少年的桥梁纽带作用,推动实现活动示范效应。多样化开展线上或线下“回访”活动,搭建沟通交流平台和反哺机制。加强与对口支援地区团组织的合作交流,以组织化的方式确保交流交往活动的深入开展。(作者:上海团市委合作交流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