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事政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谱写育人新篇章

解读二十大报告中的关键词

人民论坛网(记者 王卓怡 王爽)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还提到,“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发展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可以看出,教育事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的工程,在今后现代化建设新征程中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任务艰巨。

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的中国特色更加鲜明,教育面貌正在发生格局性变化。以高等教育为例,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转向整体发展观,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中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近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各地高校教师群体中引发强烈反响和学习热潮。

举旗定向,科学思想引领教育事业发展

报告就“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作出专章部署,强调要“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让广大教师群体深受鼓舞。中共闽江学院党委书记叶世满在接受人民论坛网记者采访时颇有感触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既让我们更加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也让我们深切认识到新时代高等学校肩负重任、使命光荣。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兼任闽江职业大学校长时,提出了“不求最大,但求最优,但求适应社会需要”的办学理念。30多年来,闽江学院始终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推动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了从高职高专向应用型大学的转变。

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多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有过明确的阐释:“教育是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发展之所以取得显著成就,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得到全面加强。这既是经验,也是未来发展必须坚守的铁律。

叶世满书记表示,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关于教育方面的论述,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我国教育事业的高瞻远瞩、定向领航,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深邃思考、殷切希望,对学校的深化改革和高质量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指导意义,是全方位推进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根本遵循。我们要反复学习、反复思考、充分运用、指导实践。

使命光荣,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

10月16日下午,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个教学单位的思政课教师齐聚一堂,围绕“党的二十大精神进课堂”进行集体备课,认真学习领会,统一思想认识,让党的二十大精神第一时间“带着热气”进教案、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思政教师们认为,“对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新观点、新论断、新思想,要原原本本学、认认真真学,要加强理论研究宣传阐释。”“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要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教学中,不能照本宣科,要用丰富的案例让同学对思政课感兴趣、学进去。”他们正同心聚力打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高峰和人才培养高地。

今天,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全国MPA教指委委员、教育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指委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章文光在接受人民论坛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坚持以党的指导思想为基础,通过公共管理知识增长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始终是中国公共管理学科的“底色”。高质量的公共管理教育需要在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伟大图景中寻求定位,强化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导向,凸显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社会意义。未来,我们要建设高水平公共管理人才自主培养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培育高层次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才。

党的二十大报告已经吹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号角。我们期待,新时代中国教育以更高的境界、更强的本领、更优的作风、更好的精神状态,进一步增强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创造更多令人瞩目的新成就。

[责任编辑:曲统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