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成就生态之美。生物多样性保护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关系人类福祉和未来。丽江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世界自然遗产、世界记忆遗产三项世界遗产,是全球景观类型、生态系统类型和特有物种最集中、生物多样性最富集的地区之一,是生物多样性宝库和滇西北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近年来,我们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坚持高位推动,构建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系。需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成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委员会,不断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体制机制,明确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职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责任制。编制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地方实施方案和环境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创建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等一系列专项保护规划,发布湿地等规范,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奠定坚实基础。开展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将有关区域划入生态保护红线,使重要物种和重要生态系统在红线内得到有效保护。
坚持产业带动,积极探索绿色发展道路。依托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和植物种质资源,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开发利用示范区,推进地缘野生植物基因库、植物园、百花园、百果园、百草园、高香园等项目建设,使之逐渐成为丰富旅游新业态的一个重要突破口、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扎实推进绿色经济走廊建设,加快构建“一县一业”产业格局,扩大地域内的特色产业基地规模。可探索“支部引路+公司经营+村委监管+群众参与+收益共享”的模式,依托优美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旅游相关服务,走出一条农旅环保结合的特色发展新路子。曾是全国100个重点产煤县之一的华坪县,以矿山转型、矿山转绿、矿企转行、矿工转岗的“四转”模式,全面发展芒果产业,目前种植面积位列全国第三,人均种植面积全国第一,连续3年成功入选云南省绿色食品“十大名品”,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第四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
坚持项目牵动,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工程。稳步推进国土绿化、天然林资源保护、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陡坡地生态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重点防护林、湿地保护恢复等重大生态保护修复工程,促进生态系统质量不断改善。以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和人工引种保育为重点,以成功实施珍稀濒危植物挂牌管护、种群监测保护、迁地保护以及珍稀濒危动物人工繁育等项目,通过放归自然或原生地回植、移植等方式细致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丽江开展了以老君山滇金丝猴保护为核心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项目,建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老君山地质公园地质博物馆、滇金丝猴保护站和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自然中心,境内滇金丝猴数量由2005年的150只增加到目前的300余只。此外,还可实行生态保护和村寨银行联动项目,让村民只要践行生态管护条例,就能到“村寨银行”借款,走出一条生态、生活、生产“三生”共赢之路。
坚持创新驱动,开展生物多样性智慧监测保护实践。建立森林资源动态监测预警体系,逐步形成“天上看、地下核、及时督、即时查”的工作体系。有的高原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智慧观测平台、宣教馆、鸟类环志站,实时监测水禽动态、湿地植被情况、人类活动等,切实推动日常管理、资源管护、科研监控、宣传教育、展示示范等工作,有效提升保护区的管理能力。有的保护区重点林区配备数十台红外线照相机,对不同海拔梯度、不同生态环境和不同地段的野生动物开展常态化监测。
坚持内外联动,形成全社会参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机制。要真正实现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样应形成“政府引导、各方参与”的机制。依托国内外相关科研院所、植物园、地方管护部门等,共同建立保护与研究一体的研学机构,繁育本地珍稀特有植物,为国家战略资源储备、青藏高原重要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和复壮,以及为药用植物、珍稀濒危和特有植物的研究和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的科学平台。依托国内外有关金融机构、基金会、自然保护相关协会等开展生态有偿服务试点研究项目,稳步有序地开展生态保护补偿工作。同时,建立健全由林草、市场监管、公安等多部门合作的协调机制,联合开展野生动物专项执法行动,严厉打击生物多样性违法犯罪行为,向社会各界充分展现关爱自然、保护生物多样性、守卫共同家园的信心与决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