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群众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及时准确了解群众所思、所盼、所忧、所急,把群众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开展学党史“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一个显著特点是更加贴近基层、贴近群众,真正以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为导向,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为导向,必须深入群众当之中去倾听心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心服务群众,必须及时准确了解群众在想什么、盼什么?现在与过去比,存在了解群众不够的问题,多数情况下只知道群众的倾向性、类比性需求,并不掌握群众的具体需要。这实际上就是脱离群众,是没有深入群众造成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各级组织开展“万名党员干部下基层转作风大走访办实事”活动,一家一户登门走访,把群众反映的问题一一记录在案,全面掌握群众的具体诉求。还召开各种形式的民情恳谈会,集中听取各界群众的意见。注重从领导干部做起,强化密切联系群众的意识,在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随时随地了解群众诉求,重视群众的意见。
以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为导向,必须真心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具体的,而不是空洞的口号。群众需要什么,我们就应当着手去办。有些是很快可以办好的,有些是一段时间可以办好的,有些是一年或者几年可以办好的,只要去办了,群众就会记在心里、挂在嘴上,就会对党和政府满意。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生活的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的问题”。群众利益无小事,有的村由于山塘失修多年蓄不起水,几百亩水田种不上庄稼;有的村由于连简易的桥也修不起,老百姓靠电线杆作独木桥用,经常有人掉入水中等等。面对问题,立行立做,帮助群众解决,群众无不交口称赞,老百姓的心自然就贴近了。
以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为导向,必须健全为群众服务长效机制。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要强调密切联系群众的高度自觉,又要注重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规范。进一步健全群众工作站制度,确保老百姓无论在哪一级都有地方,能找到人反映情况、解决问题;对党员干部联系群众、服务群众作出了具体规定;建立干部作风与效能调查评估制度、好干部评议与使用办法,把自觉服务群众、为民办实事作为重要标准与要求,把群众评议、群众监督作为重要措施与手段,大大增强广大党员干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自觉性与责任感。(杨硕、洪偲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