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红船精神”是滋养创新驱动的精神血脉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划: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和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2005年6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赋予它引领我们奋进新时代的时代价值和历史地位。作为中国革命精神之源,“红船精神”穿越革命和建设岁月的浩荡洪流,展现超越时空的恒久价值和旺盛生命力。在革命岁月里,“红船精神”同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道,凝聚和铸就了中华儿女心中不可磨灭、无可替代的精神丰碑。在新时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红船精神”继续滋养着中华儿女体内蓬勃奔流、永不褪色的精神血脉,成为我们科研人员不断取得新胜利、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强大精神力量和宝贵精神财富。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科研首创精神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的时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我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在此历史交汇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风险挑战之多、形势变化之快前所未有,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增强科技创新这个第一动力,需要以科技创新培育和催生新发展动能,不断开辟我国发展的新空间。然而,当前我国科技创新存在的基础研究薄弱、创新体系效能不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能力不足、良好科研生态有待形成、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有待充分激发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勇闯创新“无人区”,“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把创新主动权、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京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四个面向”: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秉持“科学家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中国共产党人以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全力投身于改造旧社会和创造新社会的伟大实践,先辈奋斗的脚步声依然萦绕耳畔。广大科技工作者需要大力弘扬和充分发挥“红船精神”中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持守正创新,跟着问题走、奔着问题去,大胆试、大胆闯,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力争在强化基础研究上胜人一筹,在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的掌握上先人一拍,在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的创新和突破上快人一步。

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科研奋斗精神

100 年来,小小红船承载千钧,不惧风雨,从浙江嘉兴南湖启航驶走向井冈山、延安、西柏坡等地,开启了中国共产党的跨世纪航程。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一艘小小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希望,越过急流险滩,穿过惊涛骇浪,成为领航中国行稳致远的巍巍巨轮。

红船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潮头。2021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科技工作者要以“与时俱进的精神、革故鼎新的勇气、坚忍不拔的定力,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努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鉴于我国发展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已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科研道路不会一帆风顺。习近平总书记说:“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但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在谈到基础研究的重要性时,习近平总书记鼓励广大科研工作者要“瞄准世界科技前沿,抓住大趋势,下好‘先手棋’,打好基础、储备长远,甘于坐冷板凳,勇于做栽树人、挖井人,实现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重大突破,夯实世界科技强国建设的根基”。在谈到工程科技对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时,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科研工作者“既要有工匠精神,又要有团结精神”。

面对科研道路上的艰难和挑战,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始终秉承“科学家精神”,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心、以“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境界、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自觉肩负起科技创新的历史使命,把个人的科研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有力支撑世界科技强国建设。越是面对艰难,越要树立“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恒心,知重负重、百折不饶、披荆斩棘,始终站在攻坚克难的最前沿,力争实现更多核心关键技术“从0到1”的突破。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科研奉献精神

在阐述“红船精神”时,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诞生那天起,从来就没有自己的私利,而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谋福利为根本宗旨。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一个政党的显著标志。依水行舟,忠诚为民,成为贯穿中国革命和建设全过程的一条红线,也是‘红船精神’的本质所在。”针对科研创新工作,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落脚点,把惠民、利民、富民、改善民生作为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在2021年5月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坚持的“四个面向”,其中之一就是“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大力弘扬“红船精神”中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科研工作中始终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始终坚定不移地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永远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及时把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致力于科技创新以有效解决好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人民群众的众多需求中,人民生命健康需求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条件。广大科技工作者必须坚持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科研工作的优先发展位置,充分利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强医疗卫生领域的重大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包括生物医药、医疗设备和技术等,为人民生命健康提供日益充分的科技保障。

此外,习近平总书记还希望,中国的科技发展不仅应该造福于中国人民,还应该“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惠及其他更多国家和人民,推动全球范围平衡发展”。科学技术是世界性的、时代性的,要把“一带一路”建成创新之路,合作建设面向沿线国家的科技创新联盟和科技创新基地,为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机遇和平台。

[责任编辑:潘旺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