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要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我认为,在文艺工作各个门类之中,以话剧为代表的舞台艺术近年来蓬勃发展,有着日渐增长的从业群体和观众群体,作品数量和质量也大幅提升。以北京为例,据统计,2019年北京共有营业性演出22823场,吸引观众1040万人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2020年,演出行业尽管受到极大影响,但在各级政府支持下,复工复产复演的韧劲不可小觑,许多演出一票难求。
支撑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是优秀的戏剧人才和戏剧作品,而用以表彰戏剧工作者的专业奖项目前来看并不健全。特别相比影视领域,话剧领域的专业性奖项无论从数量、规格,还是从业内参与度、观众知名度方面都欠缺许多。目前,我国在影视领域的专业奖项数量多、规格高、质量好,不仅在影视从业人员当中有较高的公信力,在普通观众心目中也代表了行业标杆,有着极高的知名度和关注度。如电影领域的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电视剧领域的飞天奖、金鹰奖、白玉兰奖等,历史底蕴深厚,评选规格和质量较高,且能够随着时代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运作模式。每逢奖项颁出,都代表着整个行业和广大观众对获奖者和获奖作品的认可,有着较高的群众基础。多年来,这些奖项吸引和鼓励着无数电影人、电视人追求艺术创作的巅峰,对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而在话剧领域,特别是自“中国话剧金狮奖”被取消后,在全国层面已经没有话剧门类的专业奖项。目前,只有“中国戏剧梅花奖”可与影视领域的华表奖、金鸡奖等相提并论,但梅花奖与戏剧领域的发展规律和客观实际仍存在不符之处。梅花奖的评选范围是戏剧、戏曲综合参评,每两年评选一次,且只设立演员奖,对于共同支撑起戏剧舞台呈现的编剧、导演、舞美等则没有涉及,奖项设置略显单薄。在名额设置上,考虑到各曲种、各地方戏种的综合发展,以2019年第29届梅花奖为例,话剧类获奖者1人、歌剧类1人,戏曲类13人,涵盖京剧、昆曲、越剧等多个剧种。但实际上,话剧无论是从业者还是观众群体,数量都远超戏曲,混合评奖并不科学。这种现状对于话剧行业健康蓬勃发展,鼓励、激励话剧从业者积极参与剧目创作都是不利的。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冯远征(照片为受访者独家提供)
我建议:
一、恢复设立全国话剧类专业奖项,评选和表彰优秀话剧作品和从业者。提升奖项质量和含金量,以奖项树立行业标杆。
二、科学设置单项奖。奖项设置要符合舞台艺术规律和实际,通过奖项设置能够形成正向引导,激励戏剧工作者不断追求艺术精品。
三、加强宣传报道力度,注重奖项的品牌包装和推广,吸引各界关注,让广大观众知晓、认可,提升奖项公信力,进而吸引更多话剧工作者参选参评,乃至吸引世界话剧工作者参加,形成良性循环。
四、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并重。要加大精神奖励的力度和方式,提升获奖者和获奖作品的荣誉感;在物质奖励方面,除经济收入外,也可考虑职称评定加分等与个人职业发展挂钩的方式,吸引更多年轻话剧工作者参与。
五、注重廉洁办奖,突出公平公正原则,要统筹考量作品主旨、艺术质量、观众口碑、创新突破等各方面因素,加大评选过程的公开透明力度,真正评选出经得起检验,群众认可的优秀话剧作品。
作者简介:
冯远征: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演员。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政协委员。享受国务院津贴。中宣部“四个一批人才”。2015年获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8年1月21日荣获中国电视艺术工作者德艺双馨奖。上海戏剧学院客座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客座教授。
2004年9月19日荣获第二十四届金鸡奖最佳男配角奖(《美丽上海》中饰阿荣)。2005年荣获第二十二届中国戏剧大奖——梅花奖(话剧《全家福》)。第十二届文华奖表演奖。第八届中国艺术节观众最喜爱演员奖。2010年获中国话剧金狮奖(话剧《知己》)。2012年获华鼎奖亚洲戏剧最具人气奖。2013年获中国电影表演学会金凤凰奖。2015年获上海国际电视节白玉兰奖最佳男配角奖。
(更多精彩,详见2021人民论坛两会国是厅专题!)
《两会国是厅》是由人民日报社人民论坛主办的融媒体栏目,凸显理论特色,突出思想优势,权威性高、影响力大,深受各界关注与好评。栏目嘉宾与作者为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与各界领军人物等。
2021全国两会期间,人民论坛《两会国是厅》将通过视频访谈、连线对话等多种形式,对两会热点进行全方位报道、立体化诠释、深层次解读,包括两会特别专题、代表委员议案提案解读、权威专家文章、系列图解漫评、“云上”对话与座谈会等,敬请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