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两会国是厅|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委员:培育东北振兴新动能

两会国是厅|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

培育东北振兴新动能

1590028649162

人民论坛网北京讯(喻越 潘旺旺)近年来,东北三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高位推动“白雪换白银”,冰雪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随着2022北京冬奥日益临近和冰雪热的持续升温,如何最大限度地激发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就此,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提交了一份“关于促进寒地冰雪经济发展,培育东北振兴新动能的提案”,建议将“冰雪经济”打造为东北振兴的新动能。

图片3

全国政协委员、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  杨安娣

在杨安娣委员看来,目前冰雪经济主要存在三大问题:第一,冰雪经济产业发展面不宽,产业优势不显著。从当前情况看,冰雪经济发展路径还比较单一,多产业实质性融合不够。大多数雪场业态单一,缺少集冰雪运动、文化演艺、休闲娱乐、美食购物、科技体验等多行业、广领域融合为一体的冰雪度假综合体;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比较弱,产品张力不足,与全域、乡村、工业、红色、边境旅游结合不够;资源分割、体制壁垒依旧严重,行业开放度有待提高,共建共享融合产品偏少,中心城市与核心景区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显现。第二,产品不够丰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亟待加强。虽然东北地区冰雪场馆密集,但大多数小微型雪场设施设备缺乏,滑雪体验不佳,冰雪各关联行业新产品新业态短缺,产品开发类型同质化,精品偏少,功能单一,总量供给不足。冰雪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雪多冰少,冰上产品开发严重不足,更受游客欢迎的冰酒吧、冰上漂移、林海穿越、雪地高尔夫等新业态新产品开发进度缓慢。第三,冰雪经济发展合力不强,政策落地执行情况不佳受思想观念制约,社会上将冰雪产业局限为旅游、运动等非生产行业的观念依旧突出,虽然有一系列政策引领,但以事业发展思路谋划冰雪产业的观念依旧存在,导致我国在冰雪经济全产业链发展中存在诸多短板。片面看待制造业国际价值链作用,冰雪装备关键设备装备高度依赖进口,导致冰雪运动场馆运营成本偏高,冰雪运动消费群体小众,成本分担机制欠缺等,制约了中国冰雪运动大众化进程。

为最大限度地激发东北地区的比较优势,实现冰雪经济高质量发展,杨安娣委员在这次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中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建议: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形成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一是对照已出台的相关政策,强化执行效果督导,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评估,梳理不利于冰雪经济做大做强的障碍,加紧破除堵点和痛点。二是加强跨区域协同沟通,在“十四五”规划中强调区域部门之间合作,加快新型产品创新供给能力,围绕全域、全产业链谋篇布局。三是实施更加优惠的激励政策,鼓励相关文化旅游企业开拓市场,引进更多客源。四是加快冰雪装备产业规划,鼓励产学研增进协同创新能力,政府编列专项费用,支持企业创新产品、开拓市场。五是出台鼓励采购国产装备设备的财税支持政策。

其次,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推进多产业融合发展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政府有关部门的统筹力度,高位谋划,强力推进冰雪经济及相关产业发展。二是加快引导冰雪产业转型升级,实现单一冰雪业态向全域服务、全要素供给转变,设立冰雪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增强产融合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三是鼓励企业联合攻关,增强创新能力,加快与国内外产业巨头合作步伐,尽快补足产业创新能力短板。

最后,突出重点,破解发展瓶颈一是深化文旅融合,增强特色文创产品研发能力,鼓励高校开设相关专业,加大专业人才培养力度,补足冰雪经济发展的人才短板。二是打破区域、行政、行业壁垒,形成以资源、资本、产业、技术联盟为载体的新产业发展格局。三是加快装备智能化生产,从产品销售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四是高起点规划冰雪产业园区,把东北地区打造成中国冰雪装备产业制造业基地,培育壮大中国品牌,实现冰雪经济发展全产业链安全可控。

[责任编辑:李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