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主题是环境和发展的关系问题。对此,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简称为“两山论”)的科学理念。2013年被国家发改委批准为国家第一个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来,普洱市紧扣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努力让普洱的绿水青山逐步变成金山银山,正在成为践行“两山论”的科学样板。
普洱践行“两山论”的科学抉择
在谋求地域发展中,普洱市提出了“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战略,科学探索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的途径,力求走出一条绿色发展之路。
普洱市资源富集、生态良好、区位独特,具有明显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区位优势。但是,由于历史原因,在经济上总体滞后。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366.85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仅为全国的37%、云南省的64%,有8个县属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样,如何将自然生态优势转化为社会经济优势就成为普洱市发展的当务之急。
按照普洱市的资源禀赋,本可以选择走传统工业化的发展之路。普洱市矿产地600多处,境内发现金、银、铅、锌、铜等各类矿产40 余种,占云南省发现矿种的30%。景迈山铁矿探明储量高达22亿吨。2007年底,矿业产值一度占普洱市GDP的28%。但是,鉴于“先污染后治理”传统工业化的弊端,普洱市逐步放弃了淡化矿业的发展思路,通过人大立法来禁止开发景迈山铁矿。
面对着鱼与熊掌的二难抉择,普洱市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绿色发展之路,将发展绿色经济确立为地域发展的核心,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和扶持,率先成为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
普洱践行“两山论”的创新实践
发展绿色经济的关键是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习近平同志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根据普洱市的实际情况和绿色经济发展的一般趋势,普洱市在发展绿色产业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的方向。普洱市有2700年的野生古茶树和景迈山的万亩千年古茶园,生产普洱茶是普洱市发展特色农业的重点和亮点。在长期生产实践中,各族劳动人民形成了发展有机农业的生态智慧。人们采用茶树和桂花树等其他树种混种的方法,通过发展林间和林下种植,使古茶林与天然林十分相似。同时,人们按照茶树的生长习性,在天然林中砍除部分乔灌木而保留一定的遮阴乔木后种植茶树,呈现出明显的乔木层——灌木层(茶树的主要分布层)——草木层的立体群落结构。这样,通过模拟和利用森林的生态环境,自觉维护生物多样性和层次性,有效增强了古茶林的稳定性和丰产性。现在,景迈山古茶林已经延续了上千年的种植历史,共记录种子植物125科、489属、943种和变种,年产干茶270吨,实现了自然生态可持续性和社会经济可持续性的高度的有机的统一。2010年,模仿景迈山人工栽培型古茶园野生树种品种,普洱市采取每亩台地茶留养160株茶树、套种8至10株覆荫树的办法,推广乔灌结合种植、园内养鸡、物理和生物防病防虫相结合的方法,实施生态茶园改造。目前,已经建成生态茶园165万亩,其利润是常规茶园的10倍。同时,他们还大力推进生态咖啡园改造。现在,普洱市持续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计划,实施耕地测土配方施肥、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立体生态种植模式(上面核桃、坚果,中间茶叶、咖啡,下面白及、黄精、食用菌),在发展生态农业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效。
生态工业是工业发展的方向。普洱市具有丰富的水利资源,红河、澜沧江、怒江三大水系流经市域,水能蕴藏量1500万千瓦,发展水电是普洱市的自然选择。鉴于发展水电可能导致的生态环境风险,绿色水电成为发展水电的重要方向。在这方面,糯扎渡水电站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地处高地震区,具有高水头、大库容、大泄流量、大填筑方量、坝基破碎带密集等特点,因此,该水电站在国内率先运用了粘土心墙掺砾工艺,提出了超高心墙堆石坝采用人工碎石掺砾土料和软岩堆石料筑坝成套技术。这与都江堰具有异曲同工之妙。进而,糯扎渡水电站采用“数字大坝”技术,对大坝填筑碾压的各项参数,进行全过程施工在线监控,确保按照高标准、高强度、安全优质、规范有序的要求建成大坝。这又具有现时代的特征。同时,为了减少大坝建设对库区生物多样性的负面影响,建设单位建立了“糯扎渡水电站珍稀鱼类增殖放流站”和“糯扎渡水电站珍稀植物园”。现在,已经建成的糯扎渡水电站是全国第七大水电站,兼具发电、防洪、通航、旅游等综合功能。以此为样板,普洱市大力培育壮大清洁能源产业,全市以水电为主的电力装机规模达到918.5万千瓦,全市发电量突破400亿度,清洁能源总产值达到74.9亿元,清洁能源产业增加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0%,税收占全市税收总收入的25%。现在,普洱市已经成为“西电东送”“云电外送”的重要基地,努力将自身打造成为清洁能源基地。
生态服务业是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普洱市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具有独天特厚的优势。澜沧县酒井乡老达保寨是一个典型的拉祜族村寨,自然风光秀丽,拉祜文化底蕴深厚,男女老少都能歌善舞,擅长芦笙舞、摆舞、无伴奏合声演唱,尤为擅长吉他弹唱,80%村民都会弹奏吉他。利用上述优势,县委宣传部牵头推出了“快乐拉祜”文化产业项目,开展拉祜族风情实景演出。自该项目推出以来,就地演出470余场次,接待游客10.65万余人次,实现演出收入180万元、旅游综合收入500多万元。目前,老达保寨正在建设乡村音乐小镇。此外,西盟县是《阿佤人民唱新歌》的诞生地,他们将红色文化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结合起来,推出了一系列以佤族文化为主题的旅游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目前,他们正在创作《阿佤人民再唱新歌》大型佤族舞蹈诗。孟连县利用历史文化优势和边境地域优势,在发展边境跨境旅游方面也进行了许多探索。自设立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以来,普洱市实施全域旅游战略,围绕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边地文化、生态体验、健康养生、康体运动等主题,推动生态环境资源与休闲度假产业融合发展,正在努力将自身建设成为集文化旅游、生态体验、康体养生为一体的国际性旅游休闲度假养生基地。此外,普洱市成立了绿色金融中心,在发展绿色金融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加大了金融对绿色经济的支持力度。
可见,普洱市突出一产抓特色、二产抓突破、三产抓升级,已经找到了一条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道路。显然,普洱市走过的路与浙江省安吉县走过的路完全相同。
普洱践行“两山论”的经验启示
尽管普洱市在发展绿色经济方面取得了初步成绩,但是,其创新经验具有普遍价值,值得我们在践行“两山论”中加以学习和推广。
坚持弘扬传统智慧和发展现代产业的统一。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尤其是有机农业模式,具有高持续性的特征。当然,其经济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建立在现代科技基础上的现代产业具有高经济性的特征,但是,往往具有低持续性的弊端。因此,如何将二者结合起来以形成高持续性和高经济性相统一的产业模式和发展模式,是发展绿色经济的重大课题。普洱市人工栽培古茶林和发展生态茶园等方面的经验,树立了一个贯通古今的典范。“西盟公约”更明确地在价值观上提出,“像对木依吉一样,敬畏自然,爱护自然”。今天,在现代科技的基础上,我们要通过学习历史经验、弘扬生态伦理来模仿自然生态系统,建立生态经济系统,在维护人与自然之间物质变换的基础上来实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
坚持发展工程技术和发展生态技术的统一。工业建设是实现强国目标的重要经济举措,但是,现代工业尤其是大型工程往往具有高风险性尤其是生态风险。因此,我们不仅要按照“小即美”的原则控制工程的规模,能大即大,能小即小;而且要按照生态化(绿色化)的原则优化工程的组织,不绿不建,能建必绿。糯扎渡水电站在发展绿色水电方面进行了可贵尝试。孟连县糖厂利用生产中的糖泥、锅炉燃烧产生的蔗渣灰和蔗渣等固体废弃物生产糖泥肥的技术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科学实践。因此,我们必须将绿色化原则注入到整个技术和产业发展中,学习“工业4.0”的经验,利用“互联网+”的方式,在构建生态化技术范式的基础上构建生态化产业范式,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发展。
坚持开发红色资源和开发绿色资源的统一。发展生态旅游,不仅要开发绿色资源,而且要开发红色资源。对于老少边穷地区来说,应将两种资源统一起来,让二者相得益彰,让红色资源充分发挥综合效益。澜沧县利用革命老区的革命文化资源、西盟县利用《阿佤族人民唱新歌》的先进文化资源来发展旅游业的做法,难能可贵。今后,普洱市应该将红色文化品牌和绿色资源品牌统一起来,增强旅游业,推进精准脱贫和精准扶贫。这样,在促进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对内来说,不仅可以让游客忘情于绿水青山之间,而且可以让他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促进民族团结,将休闲养生和修身养性统一起来。对外来说,可以成为让国际游客和国际社会认识中国、了解中国、理解中国的窗口。
总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关键在人,关键在思路,关键在举措,关键在实践。无疑,普洱市在这方面开了一个好头。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