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谢主持人的介绍,也非常感谢普洱市绿色经济办等相关部门的精心组织,我调研时参加的是第二组,因而走的是另外一条路线——据说是、也的确是更美丽的一条路线,从澜沧县到西盟县和孟连县。另外,我是来自高校的,高校学者讨论生态文明及其建设议题时和政策部门的同行会有些区别:一是我们更关注理论层面,二是我们更喜欢做些案例比较。应该说,自党的十七大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已经涌现了一大批创造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区域性案例,各有千秋,都做得非常出色,今天的会议宣传背景板上也对其中的一部分做了重点推送。我给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是,我们到底应该怎样从理论上去概括归纳与分析这些不同案例。
从分类的角度说,我认为,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像江苏、广东、山东这样的所谓经济发达省域或地区,它们重点关注的是如何通过一种生态现代化的战略进路或方式做到生态环境质量的重大改善,同时也实现自身经济发展的结构性升级;第二种类型大概是像江西、福建、贵州这样的一些所谓经济欠发达省域或地区,它们重点考虑的是如何能够科学利用比较丰厚的生态环境禀赋,在保持原来比较好的生态环境质量的同时,实现相对较快的经济发展,我把它称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模式。毫无疑问,包括普洱市在内的云南省大体上属于这样一种模式。
基于上述概念性阐释和自己对普洱的实地考察,我认为,普洱市提供了一个通过绿色发展方式推进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实例。具体说来,普洱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发展模式或进路意涵包括如下三点:一是把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方方面面。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目前国内最激进的GEP核算,具体数值多少以及是否准确是可以讨论的,但它直接挑战了我们长期以来使用的经济GDP核算理念与模式,而这是生态文明的经济最终建立起来的一个前提性条件。二是充分利用十分丰富的区域生物多样性资源,来发展富有特色的生态农林畜牧业,或者说有机观光休闲农业,可以说,这些经过改造与重构的传统第一产业形态构成了新兴的绿色经济业态的主体部分。三是充分利用极其丰富的区域民族文化资源来发展自己的生态旅游业。毫无疑问,极其丰富与多样的历史文化资源构成了包括普洱在内的云南省发展自己的生态旅游业的强有力支撑,它与得天独厚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相得益彰,奠定了普洱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丰富人文民族文化内涵。
一般而言,全国几乎所有的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区域都在进行上述三个方面的尝试与努力,但普洱的确有着它的独特之处。普洱市的特色,除了前面提及的GEP核算,还突出体现在如下两点:一是绿色发展和地区精准扶贫、生态脱贫战略举措的适当结合,绝大部分绿色发展举措机制也同时融合了生态扶贫和地区脱贫的政策目标,从而更好地组织动员边远地区最广大人民群众;二是较好地实现了优厚生态环境禀赋、丰富人文历史文化资源与党和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战略的契合整合。从生态文明及其建设的内在意涵来讲,它本质上就是一个“五位一体”意义上的综合性、系统性工程,而它的切实推进也需要这样一种立体性思维与战略。这方面的一个典型例子就是正在组织申报的景迈山世界遗产项目,它的最大优点就是能够把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地域特征鲜明的生态环境和古老的普洱茶文化做到完美的融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非常肯定地认为,普洱市构成了一个既特色鲜明、又具有广泛普遍性的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典型案例。
当然,更进一步说,普洱市绿色发展视野下的生态文明建设尝试与探索也提出了一些新的、需要继续观察和讨论的问题。我觉得,这其中最为突出的一个问题可能是,与生态资本、绿色技术和电商销售等这些生态经济业态相比——它们是相对比较容易开发运用的,十分丰富而多样化区域社会和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也就是它们的资源化、商业化(市场化)和经济化,显然面临着更多的困难与挑战。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说这些,谢谢大家。
(2018年10月18日生态文明与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届普洱(国际)生态文明暨第四届普洱绿色发展论坛现场发言现场速记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