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干部论坛 > 正文

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四个导向”

作者: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北京市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 赵 静

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主要指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不仅可以获得更多的相关理论知识,学到认识世界、思考和分析问题的科学方法,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健康的人格,以及由此带来的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满足感。大学生的获得感,已成为评价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

坚持目标导向,帮学生“扣好第一粒扣子”

思政课不同于一般课程,具有特定的教学目标,不仅要向大学生传授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进行价值观教育,为学生成才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如果说其他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思政课则重点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这是事关学生成才成长的大事。培养人才是大学的重要使命,而培养人才的最高境界是心灵的塑造和灵魂的培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一定意义上说,价值观的培养和教育比专业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

要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就要帮助学生正确看待眼前收获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受市场经济的快餐文化、消费文化和社会上浮躁、急功近利之风的影响,部分大学生重视成绩忽视过程、重视知识忽视素质、重视当下忽视长远,对重在理想信念教育和价值观养成的思政课难以重视和认可。然而,许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感慨,当年认为可有可无的思政课,培育了自己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宏大视野,教会了自己感悟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这些实际上是“影响一辈子”的成长和发展。因此,我们应增强理论自信、明确教学目标导向。思政课的获得感不是一阵子,而是一辈子,既应重视当下,又应放眼未来。

坚持学生导向,合学生成长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上好思政课,首先要“备好学生”。每个时期的大学生都有不同的特点。“95后”大学生开放包容程度高、思想活跃变化快、自我意识强、掌握信息量大、勇于探索创新,“00后”大学生是伴随网络化学习、形象化阅读、碎片化浏览成长起来的一代。思政课要真正发挥育人功能,必须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提高亲和力和针对性上下功夫,使学生汲取做人做事的智慧,获得放飞人生梦想的思想力量。教师只有研究学生、了解学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思想脉搏、心理脉搏,懂得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惑,思想启迪从学生诉求出发,实现理论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面对面,才能思想指导有力,契合学生的成长需求。

坚持问题导向,为学生解疑释惑

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坚持问题导向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点。思政课既要讲深讲透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更要及时回应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外经济、政治等形势发展变化带来的诸多新挑战和新风险,透彻分析各种错误思潮的本质及其危害。大学生常有一些疑问和困惑,甚至是比较敏感的问题在心头萦绕,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网络上的答案五花八门,思政课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囿于理论、不接地气、高高在上,自然无法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随堂反馈、问卷调研、网上互动、集体备课等方式,及时收集学生的新关切、新问题,做到问题设置精准,依托鲜明的时代气息,依靠真理的力量、思想的魅力,积极应对主动解答,激发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帮助学生化解各种思想理论困惑,真正让思政课入脑入心,提升学生的满意度和获得感。

坚持参与导向,让学生乐于接受

获得感不会从天而降,也不是别人赐予的,而是在积极参与、努力奋斗中获得的。研究表明,学生的课堂主动参与状况与获得感是成正比。因此,思政课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让学生踊跃地参与课堂,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探寻答案,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获得感。课堂上,通过专题教学、案例教学、翻转课堂、微课等教学方法,借助讨论、辩论、演讲、情景剧等形式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师事例鲜活生动、学生参与踊跃,才能提升课堂学习效果。课堂外,注重课堂延伸和拓展,通过课题调研、社会实践、参观考察等感性体验,运用各种机会让学生与其他社会成员进行话语交流和思想碰撞,从而加深对课堂理论知识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教育和相互教育。将课堂的积极参与与课下的实践体验有机衔接和配合,使学生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理论魅力,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并以此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逐步实现让学生真心喜欢、终身受益的目标。

[责任编辑: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