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干部论坛 > 正文

灌云县委书记:走好基层路,富民有出路

带着“富民增收,全面脱贫”课题,我深入走访基层村组,和干部群众一起探究问题、谋划思路,得到了许多新的感悟。

老党员一番话引发的思考。南岗乡岗北村是省定经济薄弱村和软弱基层党组织的“双后进”。前年我刚到灌云,下村调研发现,全村60%的农户年收入还不到全县平均水平的一半。村里有个贫困户朱继才,75岁的老人守着3亩薄田度日,老伴长期有病,唯一的儿子40多岁还是光棍,一家人住在两间小房子里,家徒四壁。记得当时抓住老人干枯的手,看着他佝偻的身板,心里五味杂陈。

今年春,我又踏进了岗北村。再次来到朱继才家,房子还是那房子,但整洁了许多,老人对我说,县里、镇里和村里都把他家当重点来扶贫,村里还拉他家进家庭农场,为儿子介绍了份工作,年收入4万多元,准备积蓄一两年盖新房,讨个儿媳妇。听了老人的话,很欣慰,我看到了岗北脱贫的一丝曙光。在座谈会上,村书记潘家凤说,自己年近六旬,岁数大了,精力、思想跟不上,希望培养年轻人尽快接班。老党员王明高也说,潘书记年纪这么大,能干几年?岗北脱贫,以后的路又怎么走?从这些话中,我听出许多无奈,稍许兴奋的心情刹时又沉重了起来。我感悟到,给钱给物,不如建支好队伍。农民富不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比起给钱给物,扶贫的当务之急还是要配备一支有干劲、有活力、有担当的基层党员干部队伍。

特色产业村富民的探索。一天下午没打招呼,直接和办公室的同志来到盐东村。不同于落后村的冷清,村里拉货的、送布料的三轮车、小皮卡进进出出,缝纫机声不绝于耳,村民忙里忙外。走进一家两层小楼的院子,主人老李介绍说,早年他在广州打工,前年回来办情趣内衣加工,通过网上销售,现在有10台缝纫机,雇了8个工人,一年收入40多万元,还带动了周围七八家就业,每人每月基本能赚3000多元。村书记郭加连告诉我,全村580户中80%都在做情趣内衣,带动附近几个镇村都在搞,从业人员2万多,电商市场份额占全国的65%以上,产品卖到欧美、中东。他信心满满:准备建时尚风情小镇,争创全国有影响的特色产业村。在这个村的一个下午让我领悟到,只有产业兴,才有百姓家业旺。要发展村级经济,必须结合实际,打造特色产业。如果真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特色产业,让全县近30万外出乡亲回乡就业创业,何愁灌云不崛起。

绿色发展给乡村带来的新变化。伊山镇川星村有上千株几十年树龄的各类果树,但村民人均收入并不高。去年,我们把乡村旅游作为绿色发展、富民增收的重要增长点来打造,启动打造了伊甸园、潮河湾、伊芦山三大示范景区,川星村就是伊甸园建设的主阵地。7月2日,我和旅游条线的同志再次来到川星村走访调研,看到沿路的饭店、民宿比上次来又多了不少家。走进一家饭店,老板告诉我,营业额较以往翻了两番。一个卖凉粉的大娘说,以前种树,一年到头也赚不到几个钱,现在卖凉粉,一天能卖百八十碗,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该村第一书记杨茜介绍,川星村有200多人参与到景区建设,周边从事涉旅行业达500多人,百姓生活蒸蒸日上。这些情况让我想到,农村要想富,绿色发展是条好路。苏北农村穷,其实还是没有利用好生态资源禀赋,应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好“旅游+农业”发展模式和“体验+特产”营销思路,走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

坐在办公室都是难题,走到基层去都是办法。党员干部只有真正到基层去,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基层的路要常走,进村居、坐农家、问民需、体民情,使富民增收富在民心、增在实处,真正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为灌云县委书记)

[责任编辑:焦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