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参事室参事业务一司副司长 张立平
当前,世界经济充满了不确定性,发达经济体对全球化的热情在消退,保护主义情绪上升;而我国经济正进入到增长速度下降、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投资、外贸和消费中,前两驾马车“后劲”不足,唯有消费增长迅速。然而,需求侧在发生重大的变化。传统的大众化的排浪式的消费一去不复返,而新型的个性化的私人订制更受消费者青睐。随着市场经济的成熟,开放的深化,互联网技术的发达,出境游的增加(近两年来,中国每年出境游人次上亿,消费总额上万亿元),中国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消费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人们对信誉度和美誉度好的品牌更加情有独钟。
品牌作为质量与创新的载体,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技术、管理、服务和文化等因素的综合评价和认知,知名品牌的产品往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独占鳌头。据统计,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占品牌总数不到万分之一,而其销售额却占全球市场的50%左右;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100强品牌中,中国有15家入选,包括腾讯、百度、华为、阿里巴巴等民企。由此看来,以创新驱动提升中国品牌已成为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培育新发展新动力的一个重要抓手。
如同中国是制造大国但还不是制造强国一样,中国是产品大国但还不是品牌强国。要成为品牌强国,就要成为科技强国、制造强国、质量强国、标准强国,就要充分发扬创新精神和工匠精神。中国品牌创新要多管齐下,政府、企业、社会齐头并进。
首先,政府要在品牌建设中担负起引导和监管的责任。近些年来,为了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战略政策、法律法规,涉及创新驱动发展、科技创新、技术转移、标准建设、质量建设、信用体系建设、知识产权保护,等等。政府在品牌建设中的引导和监管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建设一个有利于品牌成长的法治环境和开放的营商环境;二是下大力气保护知识产权。品牌建设中最怕的是假冒伪劣,企业辛辛苦苦花大价钱研发的新产品一上市就被“山寨”,如果违法者没有得到及时惩处,市场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品牌创新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以往,消费者会对中国品牌丧失信心和信任。在机制理顺、法制健全、规章制度完备的情况下,严格执法和全面监管就是对品牌的保护:让真正致力于提高质量、创新品牌的企业获益,让违法违规、制假贩假者受到严惩,这是一种信号,这是一种导向。
其次,企业要在品牌建设中担负起主体责任。企业是品牌创新的主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充分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模式创新、业态创新、产品服务创新,不断回应并满足消费者的新需求,大浪淘沙、百炼成钢,将品牌不断做大做强,品牌价值不断增大,品牌的含金量不断增多(2016年全球最具价值100强的品牌价值上升到3.4万亿美元),品牌的效益不断增加。这主要表现为:一是该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不断增加(东西越来越好卖,譬如华为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口碑越来越好,甚至超过了苹果和三星);二是品牌的无形价值在增加。譬如华为和海尔,通过不断的创新,将品牌做大做强,做到了全世界。
在做大做强品牌时,企业也要不断创新品牌营销的方式方法,譬如要提升企业文化和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从过去单纯地打广告(地毯式轰炸)来提高品牌的熟悉度,到通过慈善捐赠、公益活动赞助来推广企业的价值观,从而增加消费者的认可度。当然,最直接打动消费者的还是产品的质量。据说是因为日本的同类产品质量比中国的好,赴日旅游的中国消费者千里迢迢买回电饭煲、马桶盖、指甲刀、切菜刀等。质量出问题,会对品牌造成难以估量的杀伤力。一个三鹿奶粉出问题,整个中国的婴幼儿奶粉品牌都受到沉重打击,其形象至今都未能恢复,洋奶粉依然是中国都市年轻妈妈为宝宝的首选,海淘、代购奶粉热持续不减。
再次,从社会上来说,应该大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一种向上向善、诚实守信、鼓励创新的良好氛围。古人去: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市场经济高达发达的今天,人们不再耻于谈利,不再羞于赚钱,但千万不能“一切向钱看”,对于那种只要能赚钱,不问来路,不问生财之道,什么都敢干、什么都去干,企图走捷径,抄小道,窃取别人的知识产权,把别人的东西当作自己的不法行为,行业一定要自律,媒体一定要曝光,社会一定要嗤之以鼻。久久为功,品牌保护才能成为全民的自觉意识,长远看,这对个人、对企业、对国家才能真正有利,才能实现多方共赢。
在政府、企业、社会的三方合力下,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全面实施下,中国品牌的提升只是一个时间问题。创新已成为新时期我国五大发展理念之首,创新意识和热情已经深入有雄心抱负的中国企业和年轻一代的心中,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角已经吹响,以创新驱动的中国品牌必将在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中占有更多的席位,从而拉动中国在世界市场中消费额的增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