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柳百成在2017第三届海归中国梦年度盛典上发言
今天,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请,参加这次盛会。回忆起将近40年前、我作为改革开放后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领队,留学美国、见证中美建交、小平同志访美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难以忘怀。
1978年12月26日国务院方毅副总理等在人民大会堂接见第1批赴美访问学者(柳第1排左4)
我永远不会忘记:1978年12月26日,国务院方毅副总理、教育部李琦副部长、北京大学周培源校长在人民大会堂接见及欢送我们。当晚,美国驻中国联络处伍德柯克主任亲自到机场欢送我们。
我永远不会忘记:我们到达纽约机场时,数十家电视台记者把我们团团围住、要求采访,在照得通亮的闪光灯下,我们宣读了简短声明,我还记得最后二句:“中国人民是伟大人民,美国人民也是伟大人民。我们不仅是为学习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来,也是为促进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而来”。
我永远不会忘记:1979年1月1日,我们高唱国歌,目睹第一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冉冉升起。亲自见证大使馆正式开馆,翻开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新的一页,我们心情澎湃、热血沸腾,难以用言语来表达。
我永远不会忘记:在白宫草坪,我们参加美国总统卡特夫妇欢迎小平夫妇的热烈场面,小平同志检阅美国六军仪仗队的情景激动人心。接着,在卡特夫人为卓琳女士举行了招待会,卓琳女士代表小平同志语重心长的嘱咐我们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三句话:“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
“努力学习、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指引着我的学术人生的前进道路。
在美国学习期间,也正是中美建交“中国热”期间,很多中小学都邀请我去做报告和互动交流。有一次在一所中学,一位中学生突然发问: 你要不要留在美国?我毫无犹豫地、用一首世界名曲“Home, Sweet Home(家,可爱的家)”的最后一句回答:“Home, home, sweat sweet home, there is no place like home(家、家,可爱的家,没有任何地方比家更可爱)”。在场的中学生热烈鼓掌,他们对中国人的爱国情怀也表示十分钦佩。
我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进修期间,学习和掌握了材料科学最先进的测试仪器,大大提高了我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水平。在美国二年间发表了4篇学术论文,其中1篇被选为美国铸造学会最佳论文。
在美国学习期间,我住在老百姓家里,亲眼看到房东太太的小儿子,三年级小学生正在熟练地摆弄一台个人电脑。这是我第一次看到电脑,我敏锐的觉察到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将会改变人类社会的一切。我就下定决心和美国大学生一起,白天听计算机语言课,晚上在计算机中心编制程序直到清晨。
在进修学习的同时,我利用一切可能的机会参加各种学术会议,参观通用汽车公司、福特汽车公司等大型企业,利用假期访问了密歇根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广泛结交学术及工业界人士,为以后的国际交往及科技合作创造条件。
弹指一挥间,四十年将过去了!我们第一批赴美访问学者在各自的教学和科技领域里,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有7名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我按时学成回国。我带领我的团队继续在铸造合金物理冶金学前沿领域取得一批创新成果,其中提高铸造合金性能的应用研究成果在重型装备行业及汽车工业中广泛推广应用,为企业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及社会效益。发表的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被国外多种杂志广泛引用,有的用英文发表的论文被全文翻译成德文转载。
我进一步带领我的团队开辟了用多尺度建模与仿真技术提升传统铸造行业技术水平研究新领域,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做出了贡献。在铸造成形及凝固过程宏/微观模拟仿真技术及集成计算材料工程研究方向取得重要进展,为企业确保产品质量、缩短研发周期、降低生产成本提供技术支撑。研究成果在长江三峡特大型水轮机制造、冶金工业大型轧钢机制造及汽车工业轻量化材料成形制造等重大工程及数十家大中型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研究成果在国际学术界也占有一席之地,多次主持国际学术会议、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做大会主题或特邀报告,并应邀赴美、英、德、日、韩等国30余所大学讲学,广泛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
2014年7月在中美留学35年会议上做“留学美国 报效祖国”报告
在十分繁重而又紧张的科研工作的同时,我倾注全身心血为国家培养高层次创新科技人才。回国后,我学习美国大学“名教授也上讲台”的好传统,一直坚持既为研究生讲课,也为本科生讲课。同时,我秉承清华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十分重视教书育人,既要教书、更要育人为先,经常为新入学博士生,讲授我的学术人生经历。可以归纳为5句话20个字:“爱国奉献、创新思维、顽强拼搏、健康体魄、全面发展”。我先后培养了50余名博士,其中不少博士已成为本领域的年轻学科带头人,拼搏在教学、科技及生产第一线。
1999年,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中国工程院的直接领导下,我从学术型研究扩展为战略型研究,积极参加了“振兴我国制造业”、“提高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等多项研究项目,为国家振兴制造业、加强实体经济,提供了重要战略咨询。2004年,我作为主要研究人员,陪同中国工程院徐匡迪院长在中南海向温家宝总理及国家科技领导小组汇报《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有关“制造业发展科技问题”报告,得到温家宝总理及科技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
2016年9月,在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主持的
“2016制造强国建设专家论坛”做“提升先进基础工艺创新能力”报告
2008年12月24日,我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纪念改革开放暨扩大派遣留学生工作三十周年座谈会”,并做“顽强拼搏、报效祖国”报告。2014年7月,我应邀出席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中美留学35年”报告会,做“学成回国、报效祖国”报告。2011年及2015年,我又相继获得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颁发的“中国铸造杰出贡献奖”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而且是唯一获得两个奖项的学者。
近年来,我积极参与“制造强国战略研究”及《中国制造2025》战略咨询。先后应邀赴美、日、韩等国,宣讲《中国制造2025》,介绍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我国制造业的巨大成就。2016年8月,我从国务院马凯副总理手中,接受了“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证书。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我倘能生存、我仍要拼搏。我虽已年过80高龄,自认为是新一代的“80后”。我仍将继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我毕生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