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深度观察 > 正文

国家竞争力和品牌竞争力

早在2010年,日本名义GDP为54742亿美元,比中国少4044亿美元,排名全球第三。中国由此登上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宝座”,同时也终结了日本自1968年以来保持了四十多年的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奇迹”。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并不仅仅是因为那个叫做GDP的统计数字。时至今日,在美国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5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中,有两家中国公司上榜,华为排名第88位,品牌价值为45.92亿美元。联想成为该排行榜上的第二家中国公司,排名第100位,品牌价值为41.14亿美元。而在前十位排名中,美国就占有8席,日本与韩国各占一席。其中,苹果的品牌价值为1702.76亿美元,同比增长43%。谷歌的品牌价值为1203.14亿美……在这些品牌价值背后,我们看到一种更有力更具杀伤力的国际市场竞争武器,那就是品牌竞争力。

品牌竞争力是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竞争力是指一个国家、一个产业或一个企业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而言,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从而保持自身的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制造型国家,中国在全球分工中是“体力劳动者”的角色,而西方世界则扮演“脑力劳动者”,这直接导致中国企业只能从全产业链中赚取附加值最低的那一部分。

劳动密集型企业能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维持经济增长,但为全球制造价廉物美产品的同时也让中国品牌不能脱颖而出,同时也限制了产业升级。

有项统计,相对于中国制造,“美国制造”的价值高达17.8930万亿美元,列全球第一,其后是“日本制造”,价值6.2050万亿美元左右。“德国制造”的价值约为4.5820万亿美元。美、日、德这些品牌强国的产品相比中国的同类产品拥有更高的定价、更强的竞争力。在“品牌欠发达”国家出产的产品,即便产品品质无可挑剔也只能被消费者低看一等。

品牌竞争力是一种综合实力的展现。对于国家而言,在“某国制造”的背后表现的不仅是经济实力,还囊括文化、政治、人才等方面的衍生优势。比如“日本制造”不仅指日本的机械设备或汽车更好卖,来自日本的工作人员也会因为“认真、专业”的印象拥有更好的求职机会;对于企业而言,品牌竞争力包含了企业在资源、能力、技术、管理、营销、人力资源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是形成并实现企业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泉。

新世纪的国家竞争是以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企业是创造国家竞争力的主导力量和根本来源,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品牌竞争力。所以归根到底,国家之间的竞争是品牌的竞争。

中国品牌提升与国力增长不同步

遍观全球主要强国,在其国家经济强盛的同时,其品牌同步提升了全球影响力。美国长期居于全球经济霸主位置,以苹果、微软、IBM为代表的产品风行各国;德国制造在国际社会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汽车工业引领世界制造业发展;日本经济崛起之时,索尼、松下等品牌誉满全球……

反观中国,在中国经济快速崛起引起国际瞩目的同时,“中国制造”却频频遭遇信任危机。境外媒体大面积报道中国制造的玩具、牙膏、轮胎、宠物口粮、食品等“问题产品”,使价廉物美的“中国制造”几近成为“危险不可靠”的同义词。

三十多年来,中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但品牌影响力的提升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中国的产品参与国际竞争以低价为诉求,品牌形象乏善可陈,这也直接导致了产品只能处在价值链低端,无法获得最大利润。中国依托低廉劳动力成本的制造和代工模式,忽略了对企业品牌的建设,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会产生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依托品牌竞争力提升国家竞争力

提升品牌竞争力,会为中国的国家竞争力赋予新动力。只有将核心竞争力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才可以保证可持续发展。

1.精工制造 品质为先

2006年,一家欧洲公司向欧盟提交申请了一个“NOT MADE IN CHINA”(非中国制造)字样的商标,这种明显带有歧视性质的商标引起国人舆论哗然,但同时也暴露出“中国制造”在全球的尴尬处境。

打造品牌,必须要走精工制造之路。没有优秀的品质,就没有成功的品牌,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中国制造企业也要提升品牌价值。让中国品牌驰名海内外,让中国制造成为优质的代名词。瑞士,耕地和资源的“小国”,却是品牌和制造的“强国”,“瑞士制造”是“高、精、尖、贵、偏”的代名词,高级钟表、金融、观光旅游……每个领域都有“瑞士•名牌”的概念。

2.塑造国家形象

中国当下无法完全避免走劳动密集型之路,但是必须通过塑造品牌形象来提升中国品牌的影响力,不能让“中国制造”变成“廉价”的代名词。中国需要摆脱打工者地位,首先需要创建自己的品牌,这里面有两个品牌,一个是国家品牌,一个是产品品牌。产品品牌的品质影响国家品牌的形象,国家品牌会为单个企业品牌带来更丰富的品牌竞争力。

承办奥运会、世博会等重大的国际活动,提升了中国的影响力,但还需要中国企业长期努力改变产品在世界上的品牌印象。

3.政策引导 政府扶持

从政策层面给予引导,鼓励企业通过创新技术、精品工艺来打造企业品牌。纵观世界各国,大都有扶持本国产业或品牌的法律,比如美国,对内有《购买美国产品法》,对外有著名的“301条款”;在日本,品牌战略被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政府面向中小企业,募集和挑选具有日本文化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品牌,为其承担2/3的研发、宣传和推广资金;在韩国,整个国家形成了“购买国货就是爱国”的品牌价值观,正是这种共识让三星电子、现代汽车等品牌走上国际舞台……

4.做品牌而非做生意

企业经营者应该树立品牌意识,而不是简单的做生意,只计较收益和成本,如果带着这种心态去经营,中国永远都不可能出现影响世界的品牌。这种投机性的经营以营利为唯一目标,使企业经营者无法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企业管理者应将企业当成儿子,要细心的呵护品牌的健康成长,塑造品牌的独特个性,品牌养大成人后也不要光想着如何卖掉赚个好价钱,而是要永续经营建百年老店。只有这样才能发展出中国人自己的民族品牌,才能打造出享誉世界的国际品牌。

完全市场化的经济环境,没有永恒不变的核心竞争力,但却有持续运行的品牌竞争力。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外现,品牌竞争力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实力的重要内涵。只有将品牌竞争力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贯彻执行才能使国家竞争力大增,让中国品牌自立于世界品牌之林。

(本文作者李光斗:中国品牌第一人、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著名品牌战略专家、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华盛智业•李光斗品牌营销机构创始人。)

作者简介

李光斗

中国品牌第一人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

中央电视台品牌顾问

新媒体时代的品牌观察家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互联网金融委员会首席顾问

李光斗出身于市场营销第一线,自1990年开始从事市场营销和品牌策划工作,先后担任伊利集团、蒙牛乳业、民生药业、古越龙山、招商银行、长虹、德尔惠、喜临门集团、青岛啤酒、三元食品等全国数十家著名企业的常年品牌战略和营销广告顾问。李光斗毕业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曾任复旦大学研究生会副主席,代表中国大学生参加在新加坡举行的亚洲大专辩论会,战胜台湾大学队荣获冠军。

李光斗的“插位”理论指导中国众多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后来居上、超越竞争对手,荣获中国策划业杰出功勋奖;李光斗具有国际化视野,致力于推动中国品牌走向世界,被评为影响中国营销进程的风云人物;李光斗的自媒体视频《李光斗观察》已成为爱奇艺、优酷和腾讯等各大网站的热门财经节目;李光斗在洛杉矶举行的2016中美企业峰会上荣获“中美经济交流品牌建设金奖”。

 

[责任编辑:张译晟]
标签: 品牌   李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