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深度观察 > 正文

中秋特辑:团圆的月光照不到的角落——数说社交孤独症(下)

在上一篇中我们了解到,社交劣势群体——空巢老人、留守儿童是高危“孤独患者”,他们的社交网络主要靠家庭中的“顶梁柱”构建;但另一方面,“顶梁柱”看似在社会上拥有更广的社交网络,他们就不会产生社交孤独吗?青年人的孤独又有谁懂?

最近一项调查显示,64.3%的受访者表示自己身边的“空巢青年”多,缺乏感情寄托和居住条件差被认为是“空巢青年”面临的两大困境。“有社交网络,却依然孤独”的感受往往颇为普遍。

对于帮助“空巢青年”排解孤独感,64.4%的受访者希望多发展兴趣、公益导向的社会组织,鼓励年轻人参与,35.7%的受访者认为“空巢青年”应该主动交际。那么问题来了,如何主动交际?只靠互联网就够了吗?

有人说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拉近了人与人的距离。的确,当我们想念远在异国他乡的亲朋好友时,不必翻山越岭,只隔着一条微信的距离。网络让社交变得越发容易,通过微信、微博、Facebook、Instagram这些形形色色的软件,我们可以“邂逅”世界各地的人,成为朋友,甚至拥有粉丝。

2013年皮尤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美国青少年网民Facebook 好友平均数为425.4。现实社交的瓦解导致了冷漠忽视,人们习惯通过网络社交来再呈现和弥补。打开社交网络,你能看到受挫伤心的人在“讨拍”,“晒娃”、“晒美食”的人等待称赞,风趣幽默的段子手现实中沉默寡言,粉丝万千的人手机通讯录里却没多少人。当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无法让人满意,网络社交就开始协助人们达到内心的平衡。

然而网络却时常打破现实社交的平衡,比如朋友聚会的饭桌上,偶尔会出现所有人都划着手机,却无人说话打破这种尴尬场面的情况。从人们在网络的互动情况看,网络社交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社交孤独,而过度依赖虚拟社交却又加剧了现实中的社会隔离。

网络社交在人们生活中占有如此大的比重,那么网络社交真的可以创造友谊吗?

一家日本网站对20至60岁的网友作了调查。日本人Facebook平均好友人数为80.5人,其中真正有交集的朋友人数平均29.5人,即一半以上的网络社交好友都不是真正有交集的朋友。另外网站直接询问了大家Facebook上有“真正的朋友”吗?答案竟然是这样的:

而跟Facebook好友私下没有交集的原因五花八门,“觉得只剩下义务感”、“只想看看大家的近况而已”、“害怕删除好友后的尴尬状况”等等。可见网络社交好友数量众多只是表面光鲜,本质上却是脆弱的。它不会破坏友谊,但也无法创造友谊,更无法代替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放下手机,走出去,或许就是治愈社交孤独的第一步,正如有人在与只在网上联络而许久未见的老友再次相聚时所感慨的“朝着对方大笑的时候,不再是那个标准的网络表情,而是能看见彼此眼角的鱼尾纹。”

这不,中秋和国庆的小长假眼看就要到了,是时候“出洞”了!准备好放下手机、忘记P图,在咖啡厅、KTV、农家院,在蓝天大地之间,来一场真真切切的相聚了吗?

(完)

数据来源:解放日报,中国青年报,日本互联网门户Shirabee

[责任编辑:常嫦]
标签: 孤独症   特辑   社交   角落   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