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特别策划 > 正文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与动力源泉

【摘要】文化自信有其自身的运动发展规律,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支撑,也需要强大的文化动力驱动。构建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就要将激发文化动力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加强文化交流互鉴,使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关键词】文化自信  文化动力  马克思主义  中华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B2    【文献标识码】A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内涵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自信是一种对于不确定未来的确定性判断,是主体对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能够达成一定目标的肯定性预期。所谓文化自信,则是指人们对某种文化能够持续传承创新以适应社会发展,并且能够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中始终保持自身的比较优势所持有的坚信不移的态度。文化是以人为中心的,它是对人的存在方式的思维表达,体现了人们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刻反思。文化自信实质上折射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高度认同,以及对文化的生命力、竞争力、影响力的高度肯定和乐观态度,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发展活力和战略定力。

文化自信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对文化科学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对社会现实作出正确认识和合理解释,是否如实反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运动发展规律,能否作为改造世界实践活动的理论先导和科学依据。

二是对文化价值性的自信,即文化是否符合社会主流价值标准,是否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否代表未来社会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趋势。

三是对文化普适性的自信,这里所讲的普适性不能从“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义上来理解,而是指文化是否具有开放包容的品格特质,是否具有令人信服和向往的感召力,以及是否对其他文化具有可供吸收的合理成分和可供借鉴的积极意义。因此,文化自信彰显了科学真理性、价值合理性、普遍适用性的有机统一,彰显了文化判断、文化选择、文化创造的有机统一,它并非国民情绪的直接感性表达,而是基于深邃理性思考的高度文化自觉。

在当代中国的语境中,文化自信主要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的自信,二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马克思主义文化作为中国当代的主流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本质属性,决定着我国当前文化的根本性质和未来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最具本质性特征的文化元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历史根脉,代表着当代中国的文化源头和民族特色,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生命延续和基因传承,是滋养当代中国文化的丰厚沃土。值得注意的是,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源头不同,却由于二者具有高度契合性而实现了成功合流,实现了从对立走向统一的历史飞跃,已然发展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新文化形态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而,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实质上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

文化自信既是对文化的自信,同时本身又是一种文化现象。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①文化自信作为一种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表现样态,其最深层次的动力源泉无疑也蕴藏于社会生产生活之中,从根本上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影响与制约。然而,文化自信与物质生产生活水平之间并非呈现出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新的独立的力量总的说来固然应当尾随生产的运动,然而由于它本身具有的即它一经获得便逐渐向前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它又对生产的条件和进程发生反作用。”②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可以从经济基础入手,通过改善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来提升文化自信;也可以从上层建筑入手,通过加强文化建设、激发文化动力来增强文化自信。略过经济基础不谈,下面我们重点从文化领域来尝试探究文化自信的规律性问题。毫无疑问,文化实力是支撑文化自信的直接基础。文化实力表现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对国民思想信仰的凝聚力、在国际文化舞台的竞争力以及对世界文化发展的贡献力等,是最为表象、最为直观的文化维度,也是最容易直接刺激文化自信的文化维度。然而,思想本身并不直接就是现实,文化自信也并非对文化实力的直接表达。

文化实力所表现的只是一种现实的状况,而并不能反映出文化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动态趋势。如果说文化实力代表着文化的现在,那么文化潜力则代表着文化的未来。自信本身就是指向未来的,因此文化潜力也就作为另一重要因素构成文化自信的动力源泉,文化自信实质上表达了对现实文化潜力转化为未来文化实力的乐观预期。潜力之所以为潜力,就是因为它还不具有直接现实性,只是具有转化为实力的可能性而非必然性。要想把这种可能性变成必然性进而成为实然性,就需要有强大的文化发展动力作为驱动引擎。

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动力在文化自信的构建系统中具有核心和枢纽作用,它可以同时激活文化实力与文化潜力这两大支撑文化自信的关键要素,使文化真正成为善于流动的、富于创造的开放生命体。文化发展一旦明确了方向,动力就是具有决定性作用的要素,掌握了激发文化动力的方法也就掌握了开启文化自信的钥匙。就当代中国而言,经过马克思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碰撞走向深度契合,国家文化实力正稳步提升,文化潜力则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此时正需要澎湃的文化动力来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因此,构建当代中国强大的文化自信就要从文化动力入手,通过激发文化动力释放文化活力,开发文化潜力,提升文化实力,彰显文化魅力。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的构建路径

当代中国文化自信不能依靠自然而然形成,而是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来积极培育和构建,这就要求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前提下,注重统筹兼顾文化发展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特色,将激发文化动力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奋发有为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旋律,深刻的社会变革必将催生出活跃的社会文化。文化体制改革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是激发文化动力的重要举措和必然要求。文化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要发挥文化主体的积极性和能动性,破除文化发展的体制束缚和机制障碍,使文化按照其自身的内在规律而不是人的主观意志来健康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就要解决好文化为了谁的问题,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推进文化走进大众,夯实文化的群众基础;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按照市场规律来配置文化资源,实现经济与文化的良性互动;就要坚持问题导向,通过文化发展回应现实问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二是要通过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激发文化动力。文化的基础在于传承,否则就会割断根脉,走向虚无;文化的生命在于创新,否则就会陷入僵化,走向没落。传承与创新是车之两轮、鸟之双翼,创新是传承基础上的创新,传承是创新前提下的传承,二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决不能厚此薄彼,更不能顾此失彼,而要彼此呼应、相辅相成,避免走进文化虚无主义和文化保守主义的误区。

中华5000年文明孕育的优秀传统文化,上百年伟大抗争孕育的革命文化,几十年团结奋斗孕育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是代表中华民族的独特文化标识,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瑰宝,值得我们充分挖掘、永远铭记、世代相传。同时,要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阐释好这些文化传统,赋予它们与时俱进的鲜明时代特色和当代价值,并立足新形势不断创新文化的生产方式与传播方式,积极挖掘文化新元素,开发文化新市场,打造文化新生态,在传承与创新的历史张力中永葆文化生命力。

三是要通过加强文化交流互鉴激发文化动力。文化动力不仅是内生的,也可以来自于外部,这是由文化的开放性、流动性特征所决定的。加强文化交流互鉴,就是要修好内力、借好外力,摒弃自娱自乐、闭门造车的落后观念,牢固树立开放发展理念,实施文化开放战略,加强与国际社会的文化交流,推动文化发展形成内外两个引擎、双核驱动的强大合力;就是要热情“请进来”,在与别国的交流中相互取长补短,虚心学习别国的先进理念和科学经验,以他山之石攻克中国改革发展的顽玉;就是要主动“走出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树立好中国形象,履行好中国义务,“要围绕我国和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着力提出能够体现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③推动中华文化更加自信地走出国门、造福世界。

(作者分别为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

【注:本文系2016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专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基于核心价值观与传统文化契合性的视角”(项目编号16JD710044)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8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609页。

③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年5月19日。

责编/张蕾    美编/杨玲玲

[责任编辑:张蕾]
标签: 中国   源泉   内涵   动力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