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探讨也必将日趋具有世界意义。可以说,世界经济已步入需要中国引领的“再全球化”新阶段,中国的理论创新既充满希望、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键词】 中国 经济 改革 理论 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F019.6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虽然随着外部经济环境和内部经济结构的变化,经济运行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但中国经济发展潜力和前景依然看好,有望克服拉美一些国家所经历的“中等收入陷阱”,在不远的将来做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一,并实现“强国富民”,即国家强盛、人民幸福富裕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
与世界经济互惠共荣的“强国富民”探索
根据世界历史发展经验,经济中心的转移必然带来相应学术中心的转移,这不仅是因为经济中心会成为广受关注的研究对象和实践场所,而且新兴经济中心的本土学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会逐渐上升。本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的和平崛起,中国经济和学术的世界影响力也日益增强。所谓“华盛顿共识”的式微和近年来对中国模式的热议,就是国际专家学者关注的宏大历史叙事。
不可否认,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是基于中国国情和发展阶段,学习借鉴国际理论和经验、积极融入全球经济的历史性探索,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通过“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经济体制改革,即先农村后城市的分步推进、先“特区”试点示范后逐步复制推广,以及价格改革的“双轨制”过渡体制等改革政策实践,逐步实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比重和效率,在较短时间内减少了改革的摩擦阻力和经济成本,实现了整体经济效率的帕累托改进;另外通过“增量式”市场体系构建和相应激励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极大激发了经济要素的创新创造活力,使经济的价值创造效率和效益空前提高。这些改革发展举措都是对制度经济学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丰富和发展。
与此相伴,中国对外开放事业也通过采取区域性“优先发展”和产业领域的渐次开放策略,不断发挥我国要素禀赋等的比较优势和有关区域的区位优势,并逐步实现市场空间和产业领域在时序上的渐次开放,采取优势资源优先聚集发展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策略,逐步演进到均衡发展的新局面,拓展了参与国际资源配置的市场空间。通过经贸往来和投资合作,构成互利共赢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毋容置疑,中国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理论和政策实践的探讨也必将日趋具有世界意义。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伴随着特定的发展阶段,在积极推进经济市场化、国际化的同时,成功推进经济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的结构性转型,逐步实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空间结构优化,使经济发展的优势不断累积、经济增长的潜力不断释放。当前随着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人口老龄化加速,劳动力人口比重下降,支撑国内经济转型发展和基于劳动力要素比较优势的人口红利趋于下降。与此同时,土地资源的相对有限性和生态环境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日益增强,以要素市场化和投入量增加为标志的要素驱动型改革发展难以为继,因而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型发展新阶段。
当前关于“十三五”规划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就是我国面对发展新形势、新阶段、新情况、新常态,在总结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经验并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基础上,提出的引领我国“十三五”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改革发展事业的新希望、新要求、新思想。所以中国改革发展理论和政策实践既具有世界意义,也立足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实践,并与时俱进、动态创新发展。例如,为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展,曾提出新型工业化的概念;基于经济空间优化和人口空间分布调整、体现生态(环境)、人文(教育)、智慧(信息)特征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概念。可以说,中国的改革开放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充分体现了国际借鉴与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体现了“干中学”(Learning By Doing)引发的后发优势,和消化引进吸收并结合中国特色的再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无疑是国际理论政策和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