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现场
2015年9月21日,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与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联合举办主题为“北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智库建设”的讨论会, 来自高校、机关、研究团体、媒体的30多位学者参加了会议。会议由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张云飞主持。研讨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加强智库基础理论研究,突出思想智慧。
人大国发院副院长王莉丽在致辞中说,当前的国际形势和国家发展的需要都为中国智库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智库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开发水平、知识精英的活跃程度和一国的文化软实力;需要明确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内涵和作用,建立一套制度安排;加强以思想创新为基础的信息传播和公共外交。
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荣誉一级教授黄顺基提出要加强智库基础理论的研究,针对当前国家发展研究过程当中的前瞻性问题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科学的理论分析是解决问题的前提。
人大国发院社会系统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林坚认为,“智”包括智慧、智力、智能,突出思想智慧,体现思想闪光;“库”是库存、储存,预先有很多的准备,需要什么就可以供给,它是思想库、资源库。针对北京智库建设进行经验总结、分析,要在把握国内外智库兴起发展的历程、趋势的基础上,针对北京的智库建设,把它具体化,进行准确的定位,具体内容包括智库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目标任务、实施措施、运行机制,等等,完善两界联席会议工作机制、两界高峰论坛、专家研讨活动、跨界学会专题联席会议协同创新等。
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历史文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人大历史学院教授毛佩琦认为,智库要在决策前参与,而不是对政策进行诠释,要有独立性;要允许智库有多种声音,允许智库用多种渠道去发言、发声;但也不能放任不同意见和极端的意见的泛滥,这就需要有智库的评价体系;国家和社会发展有些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鼓励智库主动提出问题、自我出题,去建言献策。
第二,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力量,推进协同创新。
北京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建军指出,面对信息技术创新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不确定性,超大城市发展和首都城市功能发展所引发的各类难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公共决策,等等,面对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迫切需要整合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界的力量,探索智库创新之路,为北京市的社会经济治理和科技创新发展献计献策,因此两界理性对话、协同创新的智库建设,不仅十分需要而且意义非常重大。
北京市社科联信息中心副主任林杨提供了书面发言,认为制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智库建设规划,不单纯是致力于促进两界的合作不断深化,更重要的是推动智库建设与两界工作的现实合作,形成更高层次更全面的战略协同发展,提升合作水平,推动两界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智库作用。
王莉丽指出,要加强协同创新能力,因为智库从事的研究都是要解决当前中国与世界面临的紧迫性的政策和战略研究问题,仅靠一个学科或者若干学科很难得出一个全面的解决方案,需要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多学科的、多机构的协同创新。
林坚认为,针对北京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协同创新智库建设,要有战略思路,形成总体构架,明确两界协同创新,发挥智库功能,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定位清晰,产出成果。在总结两界协同创新工作经验基础上,努力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强智库理论创新,培养智库人才,推进成果转化应用,为发挥自然科学界和社会科学界力量,服务首都创新城市建设和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政策建议。
人大信息学院教授方美琪谈到需要思想的解放和开放的氛围等,必须有一个好的环境,人家即使说的东西和以前不一样,也不要把别人打死,要有前瞻性;应该开阔思路,要尽量看到新东西,很多进步都在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一起协同,最关键的是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