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占恒: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尊敬的杜飞进副总编,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标准化问题由来已久。中国自秦代始,历代王朝都有法定度量衡标准以及法定违反标准的罚则。现代标准化是近二、三百年发展起来的,工业革命加快了标准化步伐,推动了市场规则建立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标准化更是国家治理和国家间开展经济、贸易、文化、技术等交流的重要规则和手段。
习近平同志一直高度重视标准化问题。早在2006年就对标准化提出了明确的指示和要求,特别是明确提出标准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由此,把标准化扩展到经济社会各个方面,极大地拓展了标准化的内涵和作用。近十年来,习近平同志无论主政浙江工作,还是主政中央工作;无论在有关批示讲话中,还是在各地考察中;无论就经济问题,还是就社会问题,或就党的建设问题等,多次论及标准化,提出了许多富有创建性的理论观点和工作要求,形成系统完整的标准化思想,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标准化思想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从一般意义上说,标准化是指在经济、技术、科学和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的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由此,过去很长一段时期,我们把标准化简单理解为一个技术性工作,一个企业行为,一个部门职责。可这并不全面。实际上,标准化无处不在,而且经济社会越发展,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越充分,越离不开标准化。
习近平同志的标准化思想极为丰富,具有立意高远、视野开阔、思想深邃、针对性强的特点,其主要内容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认识标准化。2006年7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杭州和省经贸委考察工业经济时提出,“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同年12月,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同志再一次强调,“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尤其是当年9月27日,在省委政策研究室报送的《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的调查与建议》中,习近平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加强标准化工作,实施标准化战略,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积极推进,取得实效。”这一重要批示,言简意赅,内容丰富,寓意深刻,立意高远,针对性非常强。一是加强标准化工作,说明标准化工作很重要,必须加强。二是实施标准化战略,说明标准化不是一般性的工作,而是一个重大战略。三是强调这是一项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长远的意义。四是要加强领导,提高认识,说明目前对标准化还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必须提高认识。五是积极推进,取得实效,说明标准化要狠抓落实,务求实效。由此可见,2006年习近平同志一年3次论及标准化,而且把标准化提到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这在当时的高层领导中是第一个,特别是经过近十年的实践检验,更彰显其远见卓识,富有现实和长远的指导意义。
十分强调标准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标准是企业和产品通向市场的通行证,标准就是制高点,就是话语权,就是控制权,故有“得标准者得天下”,“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之说。习近平同志十分强调标准在经济领域的应用,不仅对工业,而且对农业和物流服务业等都有明确的标准化要求。如针对工业,2006年7月,他在杭州和省经贸委考察工业经济时强调,“深入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要着眼长远抓转型,坚持不懈抓创新,积极实施知识产权和标准化战略,努力在关键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针对农业,2007年3月21日,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走高效生态的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其中8次提到农业标准化,从发展现代农业的各个角度,提出了标准化的要求。如提出“积极推广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的生产模式”,“大力推进标准化、产业化的特色产业基地和特色农产品加工功能区建设”,“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和标准化农产品出口基地”,“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加强农产品生产环境和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加强高标准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快建设适应主导产业发展的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标准农田建设”,“促进标准化的主导产业基地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公益林、沿海防护林、高标准平原绿化工程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针对物流服务业,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山东临沂考察金兰物流基地时指出,“物流业一头连着生产、一头连着消费,在市场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要加快物流标准化信息化建设,提高流通效率,推动物流业健康发展。”这一重要讲话,抓住了物流业健康发展的关键,就是要加快标准化和信息化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