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刚刚落下帷幕,便有新闻媒体曝出河北省多名官员将自己孩子送往内蒙古参加高考,不惜举家改户籍,置产业,双亲一方全程陪读。更有甚者,为了防止露馅,很多“有身份“的家长不惜层层造假。如此大费周折,无非是垂涎内蒙古的低录取线。问题是,这类高考移民为何大多都是官员家庭?这其中有没有权力黑手的干预与操作?联想到之前发生的一系列高考报名、录取甚至是考试当中发生的作弊违法事件,难免让人震惊、失望和恼怒。
国之根本,全仗人才。人才去取,全凭公正。高考是青年们通向社会,走入人生舞台的第一座桥梁,也是他们亲身观察这个社会的窗口。假如他们发现,拼命攻读还不如拼爹来的直接,有背景的人家稍加请托,玩个花样,就能让自己孩子免试,或者加十分、二十分,或者以很小成本迁入一个试卷明显容易,录取线又较低的地区,那么社会的不公对孩子们来说,与其说是浇醒开化,倒不如说是污染伤害。就像那句歌词所言,“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长此以往,社会阶层间的隔阂和由隔阂产生的冷漠甚至敌视,必然严重撕裂整个社会的温情面纱,对执政根基也有不可小视的侵蚀和撼动。
出于各种原因的综合考虑,高考对某些特定人群给予照拂,或加分,或免试,或录取线较低,出发点无可厚非,但在实行中,却往往被善于算计的“精明”人钻了空子,成为很多考生心中一道隐隐难言的疤痕。很多人,特别是一些教育维权人士,对各地高考的招录比例和招录倾向一直微词不断,对近年来出现的各类高考怪状忧心忡忡。平心而论,作为一项彰显公平正义,为国选才举贤的重要制度,现行高考制度与理想中的选拔制度还有较大差距。由于各地人口规模、教育资源和教育水准的差异,导致了一些地区在高考录取线上“去取不同”。单纯从机会公平角度来说,这种因为地域差异而导致的录取“厚薄有别”确实不合理,对没有享受到高考福利的学子来说,难免产生强烈的被剥夺感,这对培养和弘扬公平正义、诚信和谐的核心价值观,明显有一定错位和偏差。
需要指出的是,制度上的这种倾斜和差异很大程度上是在社会转型、新旧制度交替过程中产生的,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折衷苦衷。任何愤激的讨伐和攻击,往往只会让原本就复杂多元的社会心理,变得更脆弱,更敏感,更难引导和平复。但是,制度有罅隙不代表那些打制度擦边球,钻制度罅隙的人就有了充分正当的理由,更不代表这项制度就毫无更正和完善的必要;特别是那些享有工作、职务便利的官员,在捷径取巧的背后,究竟有没有权力的不当操作,更是要严查和慎防的。否则,任由权力恣意妄为,那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许诺岂非是空言诳人?
尽管高考在技术细节上小有漏洞,亟须完善,但它所承载的对改变命运的期盼,对成功的渴望,对公平的希冀与梦想,却深植于有着千年科举选士史的国人心中,且从未消褪过。为了让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得到更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让那些出身寒微,没有背景的普通人家子弟也能凭借分数与才能脱颖而出,走上人生顺风道,高考制度的设计者从一开始便实行最严苛的一刀切,“只认分数不认人”。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高考是共和国铭记公平与理想的巍巍丰碑。一代一代的学子因为那一份试卷,那一张文凭,而彻底改变了原先家庭预定的人生伏线。
或许有人会说,有能力钻高考空子的人为数不多,整个制度的公平正义还能得到保证,何必杞人忧天,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呢?请别忘了,“千里长堤,溃于蚁穴”,机会不公、机会腐败才是最大的腐败。更何况社会风气一旦被污染,钻空子成为社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时,人人都将成为这种制度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事后净化澄清的代价成本实在高的惊人,而且成效难测。起跑线上的一人一位,同时起步,这应是该严防死守的底线,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以各种理由加以破坏和曲意修改。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履霜冰至,慎始防微思想的基本要求。否则,对那些本地的高考学子,我们该如何解释,如何交待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