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5月6日电(马丽 赵竹青 )国务院近日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提出,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被媒体解读为30年前企事业单位“停薪留职”下海经商的2.0版本。这项措施在一线的科研人员中反响如何?
科研人员顾虑重重
“体制内藏龙卧虎,但体制内人员流动缓慢,很多事情无法做或做得更精彩。”北京邮电大学教授纪阳对人民网记者表示,新政策再次提出“停薪留职”是一个很具体的进步,具备可操作性。
但记者接触数位科研人员,大多态度谨慎。一名来自中科院的科研人员表示,中科院细则还没出台,目前看有同事真的“走出去”的可能性不大,更多人还在观望。当提及当年潘石屹和王健林的成功案例,有科研人员示,选择因人而异,“而且这两位都是房地产商”,科技创业难度更大。已经担任行政职务的科研人员顾虑更多,“三年后创业失败是能回来,但是职位大概没了”。而来自另一名不具名的科研人员则提出更具体的问题,“科技人员办公司,单位要收管理费吗?”“专利之外的未确权的知识产权算谁的?”
据了解,目前全国最大规模的科研院所、拥有100多家直属研究机构的中国科学院尚未出台具体的细则和解读。而其他院所宣传部门对此同样态度谨慎。
产学研结合的延续
《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与此同时,多年来的科技和企业“两张皮”的问题一直无法得到质的改善,“产学研”如何能很好的结合?高校和研究院所大量闲置的成果如何适应市场需求实现转化?校办企业与校方如何利益分配?大量中小企业靠抄袭和引进技术度日的现状如何改变?
我国曾于1999年出台“科技特派员”措施,高校和院所的科研人员派往企业担任重要技术管理岗位职务;2008年,大批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人计划”,提供优厚的条件引进海归回国创新创业。2010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发布《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实施办法》,今年前不久“中国制造2025计划”项目一期成果发布,科研人员为制造行业的数十个重要产业提供技术调研和规划建议。而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从国家顶层设计开始自上而下的全面推进。
与此同时,有科研人员直言“让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条件还不成熟,而此次“停薪留职”2.0措施的出台可以看作上述“产学研结合”的延续,对体制内人员“走出去”创业给予政策支持,让有为的科研人员有勇气走出安全区,抓住时代机遇,是巨大的方向推动,但是未来仍需更多的细则和配套措施才能形成科技人员的“万众创业”之势。
“互联网时代,一切互联,也就意味着一切变革,有大量的创业机会,也有大量的调整。这是整个人类社会的大升级。”全球化、互联化、新能源、先进制造,很多进步交织在一起,其进步的类别和层级可以类比于当时人类最初发现火种,或最初发明文字对人类的改变。没有人知道结果,只有尝试和创新,越来越多的精英投入到变革之中,才能共同守望美好未来。如果把鼓励创业也当作一个“产品”的话,政府这段时间可谓“专注而聚焦”,有魄力地提出很多具体的政策。纪阳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