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我们都知道,汽车实在太重要了,所以中国企业在汽车市场一定要有一席之地;而日化产业虽体量很大,但外行也许认为其科技含量并不高。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也需要日化产业和洋品牌相媲美?在汽车、日化产品等领域,为什么需要有自主品牌?辜先生您作为经济学家,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辜胜阻:品牌的背后是价值链的分配,是国家经济的转型
我们现在当然需要也肯定需要国产品牌。众所周知,我们是强大的制造大国,但是自主品牌还很低端。我们的制造业是很大,25年超过美国,但是大而不强;我们发展很快,过去很多年都是两位数的增长,但是快而不优。实际上,品牌是一个价值链。有人说全球经济有四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一个是硅谷创新,一个是华尔街的资本,一个是德国的装备,最后一个是中国的制造。这四个环节在利润链、价值链的分配完全不一样。硅谷的创新利润分配是30%,华尔街资本是30%,德国装备拿走30%,剩下10%是中国制造。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品牌和创新的背后是价值链的分配。我们为什么要用自己的品牌,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品牌,原因就在于此。
所有商品的背后,品牌跟价值链的分配,或者说利润的分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仅以几个产业的案例来说明品牌和创新的意义。
我觉得我们国家在创新方面最骄傲的是航天工业。航天工业是买不来的,尤其是技术创新,国外技术封锁,也不会卖给我们。我们依靠自主创新,取得了从两弹一星到载人航天的成功。
与此相对应,很不成功的案例是汽车。汽车行业希望市场换技术,结果市场让给对方,技术没有换来。国内汽车市场在自主品牌方面还是比较弱小的;同时合资品牌在技术上严重的依赖国外;价值链的分配上,大量的利润被国外的企业拿走。
所以品牌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利润链的分配,但如果往前看,看得更远一些,实际上涉及到国家的经济。把握“新常态”的关键在于我们一定要深刻认识经济转型的重要性。过去长期靠贴牌代工的模式,实际上把大量污染留在国内。我想这就回答了“为什么要有自主创新”的问题。无论汽车工业还是其他工业,品牌背后的附加值就是价值链,更实质来讲,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利益,一个产业的利益。
主持人:
赵部长,我们应该怎样在国家层面支持汽车等行业进行自主创新?
赵昌文: 自主品牌建设需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一个国家在自主品牌问题上实际上面临着“两难”,即什么该支持,什么不该支持。按我理解,品牌既是一种结果,也是一种原因。
所谓的结果,就是说很多品牌的形成是千百年来,最起码几百年来,或者几十年来,发展形成竞争力的体现。所以,代表了它的技术,代表了它的质量,也代表了它的信誉。
品牌也是一种原因,也就是说有品牌的企业比没有品牌的企业更具有竞争力。因此对中国来说,在当下这样一个时间节点上,让市场在资源配置当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是最基本的经济规则。与此同时,政府绝对不是说什么事情都不应该做,或者说不能做。我用小平同志喜欢讲的两个词来概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所谓实事求是,就是要看到我们今天包括汽车工业在内的很多品牌与国外的差距。我们的汽车工业的确没有世界级的品牌,包括中国最好的汽车公司也不是世界级的品牌。但是我觉得很正常,因为我们今天的发展水平就是这样的。但我们不能妄自菲薄,不能觉得我们今天有差距就好像过去没有发展,没有成绩。西方的工业化是一百年前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完成了,我们才刚刚开始了几十年。所以我们有今天这样一个品牌的积累,也不容易,这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看到差距的同时,政府对汽车这个行业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不仅仅是汽车,很多都是“两难”的选择。对于航空航天先进制造和影响国家安全的行业,政府应该毫不犹豫地发挥主导性的作用;但是像汽车,像一般消费品行业,政府的作用更多还是创造条件和创造环境。品牌塑造过程当中政府不要试图替代企业,这是没有意义的。
主持人:
杨教授,您如何看待“自主品牌和经济新常态的关系”?经济新常态下,为什么要发展自主品牌?又该注意哪些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