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深度观察 > 正文

披露《正定翻身记》全文版

【学习小组按】

1月12日,同县委书记研修班学员座谈时,习近平总书记说,脑海里不断浮现我当县委书记时的画面,仿佛回到了30多年前。

1984年6月17日,31岁的县委书记习近平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人民日报二版刊发的通讯《正定翻身记》中。

《正定翻身记》原文5300多字,人民日报当年刊用2100多字。这里刊登的全文版,首次披露习近平在县委书记的岗位上,解放思想、锐意改革、执政为民的许多细节。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正定改革,有血有肉有精神,如今仍然给人启迪、催人奋发。了解习近平当年的远见和作为,便不难理解,今天他夙夜在公带领全党和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性。

本文由作者赵德润授权学习小组(微信号:xuexixiaozu)独家刊发。赵德润,现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曾任光明日报副总编辑、新华社河南分社社长等职。

正定翻身记

本报记者 赵德润 通讯员 高培琦

七十年代初,河北省正定县曾以我国北方第一个粮食高产县而名噪一时。从那时起,它被一步步“逼上粮山”,成了闻名全国的高产穷县。这个沉重的包袱一直背了十几年。最近,记者访问这里,强烈地感到:高产穷县已成历史,商品生产正推动全县城乡大踏步向高产富县迈进。县委书记习近平高兴地对记者说:“依托城市,引进智力,加速‘两个转化’的新战略,使我们扭转了多年的被动局面,也给正定带来了新的起飞。”

“高产穷县”得救了

1981年秋天,胡耀邦同志到河北视察时指出:单算粮食生产不行,要搞多种经营,算全面账,让农民尽快富起来。这个意见切中要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几年里,我国广大农村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由自给半自给经济向商品生产转化。而正定一直在单一经营的死胡同里兜圈子,每到夏秋季节,正定的粮食作物照例是第一流的长势,第一流的收成。年终一算账,人均收入总是在百元以下。

高产为什么和贫穷跑到一块?记者曾对正定的经济做过一次调查:从1971年到1980年,这个县片面追求粮食高产,一面踩棉花,挤油料,压瓜果,砍副业;一面不顾成本,盲目增加水肥,结果,粮食亩产过“长江”、超千斤,农民纯收入的比例却逐年下降。许多生产队每年的纯收入不足社员分配的实物占款,只好靠贷款分配现金。全县有一半左右的生产队还不清当年贷款,以累欠维持再生产。到1980年底,全县生产队累欠贷款达755万元。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粮食高产县”竟然缺粮吃,不少农民到外县买高价粮糊口。

直到两年前,正定还出现过这样的怪事:省里一个经济部门准备投资在正定建一座化工厂,居然遭到拒绝。理由很简单:建工厂就要占地,一亩地就是一千斤粮食呀!结果财神爷让别人请走了。

两年后的今天,许多意想不到的变化迫使你改变成见,刮目相看。翻开统计部门提供的资料可以看到,正定县近两年经济发展出现了惊人的高速度:1983年工农业总产值2.7亿元,比1981年增长56%,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55.3%;粮食单产和总产都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人均收入373元,比1981年增长75%。这样的发展速度在正定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到农村走一走,更加令人兴奋。田野上难得看到多少人在劳动,村子里随风飘荡着机器的轰鸣声。农村实行大包干以后,解放出来的大批劳动力都投入工副业生产。原来的队部、仓库和饲养棚大都被专业户和联合体租用了,安上机器,变成了企业;许多农家小院也搭起席棚,办起家庭工厂。县里的同志说,近两年,商品生产的闸门一开,各种专业户和联合体像潮水一样涌出来。到今年第一季度,全县专业户发展到3万多个,联合体发展到3000多个。目前,仍是大发展的势头。

商品生产神话般地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许多农家第一年创业,还清旧债;第二年就盖起了新房,添置了新式家具。在二十几天的时间里,我们走访了数十户,看到农民普遍丰衣足食,许多农家添置了电视机、录音机等高档商品,有的人还骑上了摩托车。

正定人过去忌讳谈论“高产穷县”。原因是一部分干部放不下“粮食高产县”的架子,不愿承认“左”的影响;广大农民则心里有气:年年粮食丰收,年年缺吃少穿,到头来落一顶高产穷县的帽子,多丧气!如今,他们投身到农村变革的洪流中,开始走上富裕之路,便开诚布公地和你讨论“高产穷县”的教训,探索正定经济起飞的路子。一些农民反映,没想到两年时间领导就把高产穷县的一盘死棋走活了。县里的干部则说,是胡耀邦同志的指示帮我们打开了思路。过去单一经济,路子越走越窄;现在,我们学会从自己的优势出发,同城市做买卖,请专家出主意,路子越走越宽了。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正定   正定翻身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