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晴格格”王艳带着儿子球球参加“宝贝对不起”节目,让人始料不及的是,球球在这个“吃苦类”节目里却表现出一种如今被称作“富二代范儿”、过去被称为“骄娇二气”的怕吃苦、图享受做派,引发不少争议。
一些人指出,球球这种“骄娇二气”,在当今中国富二代中并非个别现象,为数不少的中国富二代非但在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中保持这种有争议的做派,还毫不掩饰自己对这种做派——或确切地说,是自己“有能力摆出这副做派”——的孤芳自赏和得意洋洋,按照世贸的话说,就是“我有钱我任性”。在这些人看来,上述做派不够成熟,影响社会风气,对富二代家庭、对其自身成长也不利。部分人士进而指出,中国富豪家庭应该借鉴欧美富豪们教育自家“富二代”的做法,让他们更加“积极健康”地成长。
诚然,在注重个人价值和个人奋斗的欧美社会,许多富豪在教育自家子弟方面,有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如注重对其礼仪、公关形象和社交能力的培养,避免他们在外说不适当的话、做不适当的事;从小让他们接受“独立自主”、“白手起家”,不依靠家庭和任何人也能成功的意识,让他们不至于成为温室中的花朵;通过让他们早早外出打工或参加有偿家务劳动,让他们早早体会自食其力的感觉,并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等等,这些都值得中国富豪、富二代去借鉴、效仿。
但也应看到,欧美社会实际上同样是个“社会阶层固化”很明显、精英和草根“从起跑线上就不平等”的竞争空间,富二代由于先天的优势,在教育、就业、创业、社交等各方面,都较平民家庭出身的同龄人具备更多优势,他们中固然有许多家教成功、行为举止得体者,但“骄娇二气”也并不罕见,“我有钱我任性”的例子同样不少,如在美国媒体上亮相率极高、以至于引起许多电视节目主持人不满的“富豪任性女”帕丽斯.希尔顿,就是典型的范例。
公平地说,在大多数情况下,富裕阶层可以为子女提供更好的学习、就业和生活条件、环境,也可以为他们提供更高的起点和更优越的成长氛围,这既然富二代们拥有较常人更多的成功几率,也让他们无形中获得更充裕的“纠错机会”,即便偶尔任性一下,也“任性得起”,从头来过也就是了。这些都是当代商品经济社会的常态,既无可奈何,也无足厚非。
然而“任性”一旦过了头,就可能损害富二代乃至富豪家庭整体的“社会估值”,并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且即便“任性得起”,毕竟也有其极限,一旦过了这个极限,“纠错”就可能于事无补,到时候就后悔莫及了。
古今中外,富裕家庭对富二代的教育都有成功、也有不成功,且正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很多这类范例,都是既有可取之处,也有不足为训的地方,“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才是正确的逻辑。
回到“晴格格”这里,其实一味将球球当作“熊孩子”,并对其父母的教育单纯指责,也未必十分客观,毕竟做父母的知道带孩子体验吃苦,而做儿女的虽然不耐艰苦,却不失幽默和机制——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应对挫折的得体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