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论坛特稿 > 正文

朱幼棣:把工程水利变成生态水利

朱幼棣 国务院研究室巡视员

我讲的是水、河流和文明的关系。水治理和生态文明,这是非常好的一个题目。河流养育着我们的文明,抚育了我们中华的文明,在中华世纪坛的浮雕里,看到了泥河湾遗址。这是100多万年以前的,永定河流域的古人的遗址。有很多说法,说人类是非洲同一个母亲,30万年以前,人类都从非洲来的。我们国家教科书支持多中心说,北京猿人,山顶洞人可能来自于泥河湾遗址那个地方。泥河湾遗址在永定河上游,距今100多万年以前。不单单是永定河,其他的河流也是一样的,都抚育着我们民族的发展。

我们的文明和河流息息相关,和水资源息息相关的。可是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水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北方海河流域几乎没有常年流动的河流了,全部都成了一个季节河。解放部搞了很多工程,有比较成功的,也有不大成功的。现在还没有深入的对我们的河流进行研究,对很多观念很多思想要重新的进行思考。比如说我们是北京人,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第一个水库就是(管清)水库,当时是毛主席亲自参加建设而且提了词。它的容量是22亿立方米,可是建成以后从来没有蓄过22亿立方米的水,甚至连5亿立方米还没有。在80年代的时候还搞了一个水库大坝的加高,使它扩大到了年蓄水40多亿立方米。40多亿是个什么概念?把永定河的水全部装进去都够了,可是现在永定河大概只有2—3亿立方米的水,是原设计库存的6%。这样我们建了一个大水缸,大水缸里只装了一茶杯水,这就造成了巨大的浪费。

如果说1952年我们还有认识上的差距,那么1986年,80年代我们应该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上游建了500吨的水库,结果造成了我们北京严重缺水的一个情况。刚才我们讲了水治理,有很多观念需要变化,需要改变。我们经常谈的是人均拥有水资源量是世界的多少,我们中国人口那么多。如果广东有1亿人口,能够达到世界人均水平的话,珠江三角洲就成了一片大海。河南1亿人口如果能达到世界人均水资源量的话,河南可能就成了黄番区。所以老的思想观念要改变,从实际出发,北京并不很缺水,大概年降雨量是600多毫米,在1964年以前是700多毫米,年降雨量。跟欧洲的巴黎,跟德国的柏林年降水量差不多。实际情况要求我们应该对目前的工程水利作重新的思考。

毛主席曾提出要根治海河。我们之前有海河流域的大水灾,我们应该反思一下北方究竟缺水是主要矛盾还是水灾是主要矛盾?华北平原缺水干旱是主要问题,水灾是次要矛盾,当然这个口号提出来一定要根治海河。那么母亲河能不能根治?当时提出的口号是洪水、河流不出山,那么整个太行山里建了无数的水库,使海河断流了,华北严重干旱,地下水严重下降。这样我们从顶层就应该考虑,从宏观上考虑,有很多新的观念,包括水系的概念,流域的概念。现在更多强调的是南水北调,是长江三峡,过去是黄河。在后三峡时期,长江中下游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应密切关注,应该高度的关注,长江建三峡以后对中下游的,洞庭湖的变化,水资源的影响,气侯的变化应该高度关注。

长江中游只需要一个大湖,我考察了历史地理。过去有云梦哲的时候就没有洞庭湖,到云梦哲渐渐变成陆地的时候,洞庭湖变得很大,从云梦哲到洞庭湖的演变,再到长江三峡的演变,长江中下游大迁移以后,退田还湖,移民建镇,把大量的土地还给河流,包括洞庭湖。可是仅仅过去几年洞庭湖水也不够了,那我们移民建镇,退田还湖我们酝酿了多少年,那生态文明是一个大的课题,我们要一条河流一条河流,一个水系一个水系来研究。现在我们有很多人类工艺,像国家林业局。原来森林工业部以砍树为主,后来林业部也以砍树为主,后来国家林业局为种树为主。那我们什么时候从工程水利变成了生态水利,我们就可以把水利保护的更好,利用的更好。

[责任编辑:李金芳]
标签: 生态水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