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庆祥 中共中央党校副教育长、教授
首先祝贺《国家治理》这个刊物的创刊,也非常荣幸地参加了创刊的启动仪式,也感谢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刚才忠杰主任从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对治理现代化做了很好的诠释,对我很有启发。
我想从历史的角度来谈一谈治理现代化的问题,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核心词一个是国家治理,一个是现代化。这就要求我们把时间放在1978年以后,即我国现代化发展的历程当中,来对这个重大问题进行考量、诠释和理解。1978年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主要是解决把蛋糕做大的问题,所以小平同志讲发展才是硬道理。从国际上讲,我想借用大卫·哈维的观点——时空压缩,什么是时空压缩?就是发达国家几百年时间之内完成的现代化建设任务,在我们中国要在很短的时间之内要去完成。发达国家几百年的时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们国家很短的时间之内都出现了。国内的背景是初级阶段,国际的背景是时空压缩,这两个背景要求我们必须把蛋糕做大,把蛋糕做大从民众来讲就是真心真意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让一切创新能力迸发。从社会角度来讲是让一切生产要素都充分释放能量作出更大的贡献,从国家角度来讲威权体制有效。这个体制如果建设正确它可以提供资源核心力量办大事,把我们国家的力量、资源集中到解决主要矛盾、解决经济为建设为中心上来,专心把蛋糕做大。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的蛋糕相对做大一些了,我们的现代化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个阶段邓小平称为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
现在是初步发展起来以后的阶段,即蛋糕相对做大以后大家都想分蛋糕,我们进入了表达诉求、矛盾突发、攻坚克难的阶段。促进公平正义,增强人民福祉是这个阶段的主要目标,美国一个哲学家说过,当一个人为肚子而苦恼的他只有一种苦恼,当肚子的苦恼解决之后他会面临无穷无尽的苦恼。蛋糕做大以后大家都想分蛋糕,表达诉求、参与诉求、权利诉求、民主诉求、公正诉求,都称为人民的当前需求,表达诉求日趋增强,而且也越来越多元化。
表达诉求要得到满足需要看两个条件,一是客观条件,二是主观条件。我们客观条件主要是人均资源相对不足,在资源配置方面客观条件很难合理分配,而且存在多元化诉求的情况。主观上,总体来讲我们公民的文明素养还不算太高,比如不少人只想民主而不要法制,只讲究自由而不想守纪律,只讲究利益而不讲担当,只讲自主而不讲承担责任,只讲权利而不讲义务,只讲索取而不讲奉献,多关注利害而不关注是非,注重表达诉求而不大注重表达诉求是否合理,是否合法。在这样的情况下就进入了矛盾突发期,面对矛盾突发有些人回避矛盾,掩盖矛盾,绕着矛盾走,结果我们的高楼大厦很高,我们的矛盾也堆成山。
那在这个阶段最根本的问题,影响中国发展的命运性问题跟以前不大一样了,我认为在这个阶段影响中国发展的命运性问题很多,但主要有三个:即改革、发展、稳定。
改革、发展、稳定应当从1978年以来的一个总问题、根本问题,但是这个总问题、根本问题在这个阶段显得更加突出。我借用忠杰主任一篇非常有影响的文章来说明,社会发展力重力机制和动力机制,发展与重力机制有关,稳定与平衡机制有关,改革说到底是一种调整机制。这三种机是我国现代化进入这个阶段面临的总问题,总机制,根本机制。
正如自行车没有动力就跑不起来,失去平衡就要倒下去,自行车要跑的有动力,跑得快,而且不倒下去,骑车人的调控的技能是关键。一个社会没有动力好比一台没有马达的机器,一个社会失去平衡好比一匹脱缰的野马。我们要有动力和和谐,全面深化改革这个调整是关键。那么怎么样破解三大根本性问题,怎样发挥好动力机制,平衡机制,调整机制?我认为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就是来破解这些命运问题的,就是要发挥好这三种机制的。
解决这些问题,发挥三种机制,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最核心的要做到:
第一由过去相对注重国家管制,走向注重国家的法制、制度的力量。由过去相对注重国家的统治,走向现代的共治的体系。
第二个是社会的自治,社会组织自治也很关键,包括能治和德治。一个是国家政府的,一个是社会的,一个是公民的,这种共治的治理体系涉及到国家、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三者的关系。在这个关系中我们把几种力量发挥出来地政府的法制的力量,社会的自治的力量,公民的能力和德治的力量。
第三个由国家权权利来治理,走向国家的能治,即靠能力来治理。过去我们主要是靠权利来治理,现在我们也要靠政府官员的能力,发挥能治的关键作用。
政府改革总目标就是来破解三大问题,发挥这三种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