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赛车、骑哈雷、秀马术、驾飞机、猎老虎……长期以来,克格勃特工出身的普京一直努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办事果断、无所不能的硬汉形象。而面对着执政中的诸多危机,比如当前的乌克兰困局、早年的车臣战争等,普京无不展现出“铁腕”姿态。那么,“硬汉”的背后是怎样的个人“信仰”?普京信奉着怎样的价值观呢?
2013年9月3日,普京在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明确表示自己信奉“保守主义”。他说,“自己是带有保守主义倾向的实用主义者”。此后,他在当年底瓦尔代国际辩论俱乐部的演讲、2013年发表的国情咨文、年度记者招待会等一系列谈话数次强调了自己的保守主义价值观倾向(最早提出这个问题是在2008年)。
普京“保守主义倾向”的提出背景
其一,苏联解体后国家信仰的缺失。苏联解体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意识形态被抛弃,多元化的意识形态粉墨登场,各个阶层和集团从自身利益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思想理论。意识形态的混乱导致了国家认同缺失,思想道德退化,社会停滞不前。普京提出“保守主义”,目的就是为了“填补俄罗斯意识形态领域的真空,保持俄罗斯的精神民族认同”。普京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的提出,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国家信仰的缺失,同时更有利于加快俄罗斯寻找民族思想的进程。
其二,对意识形态领域全盘倒向西方的反思。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当时的苏共领导人,从戈尔巴乔夫到叶利钦,在否定和抛弃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后,全盘接受以民主社会主义、新自由主义等为核心的西方价值观。当时的俄罗斯精英承认了西方文明的主导地位,唯西方马首是瞻。然而片面追求西方价值观对俄罗斯文化形成强大的冲击。俄罗斯民众对西方式的民主已经厌倦,他们越来越深刻感受到照搬西方式自由民主的恶果。现在普京明确说道:西方的极端自由主义不适合俄国国情。
其三,维护社会稳定秩序的需要。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激进经济政治民主化改革未给俄罗斯人带来预期收益,反而造成国内政治持续动荡、经济形势急剧恶化、人民生活水平不断下降、两极分化日益加剧。社会发展在经历了自由主义的挫败之后,俄罗斯人渴望稳定和安全的生活,希望加强国家权威,使俄罗斯走出困境,走上大国之路。
早在2000年《千年之交的俄罗斯》一文中,普京就指出“俄罗斯在政治动荡和经济改革中已经精疲力竭,俄罗斯再也不能经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动荡与灾难以及激进改革了”,因此,他认为“经济和民主改革应该采取渐进的、审慎的方法进行,保证政治稳定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下降”。2012年国情咨文中,普京强调“稳定是发展和改善生活的主要条件”,当年12月20日在记者招待会上他再次坦言,“发展的必要条件是稳定”。俄罗斯“战略通讯中心”的迪米特里·阿布扎罗夫对此评论道,在经济环境比较困难的背景下,人们更趋于谨慎,“对很多人来说,保持他们原有的生活方式、传统习惯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倾向于保守,这是正常的,是全球性的趋势”。
普京的保守主义意识形态缘起于西方,又独具俄罗斯的特点:
强调稳定发展为精髓
2013年9月3日,在20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前夕接受美联社和俄罗斯国家电视台联合采访时,普京强调,“保守主义并不意味着停滞不前”,“保守主义意味着立足于传统价值观,意在发展是其必要元素,这是绝对原则性的东西”。在同年发表的国情咨文中,他引用了俄罗斯著名哲学家别尔嘉耶夫的一句话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保守主义的含义不是阻碍向前和向上(发展),而是阻碍向后和向下(发展),阻止混乱局面的产生”。这句话包含了保守主义的本质:不是反对进步,而是实现多元化和选择的多样性。与自由主义不同,它是在精神目标指引下的发展。
一般说来,保守主义都重视社会秩序,而建立和维护社会秩序的关键是存在一个强大的政治权威,这个权威只能是国家。与西方保守主义者相比,普京更加强调国家在改革中的作用:在政治层面,加强在国家权威的基础上发展民主,强调有序和控制;在经济层面,发挥国家在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改变了叶利钦时期寡头绑架国家的局面,理顺了市场经济秩序,增强了俄罗斯的国际经济竞争力;普京还重视对国家媒体的控制,收回了公共电视台、独立电视台的控股权,重组国有媒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