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政策解读 > 正文

一“减”一“转”出活力——全面深化改革述评之二

今年以来,中国政府继续将简政放权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当头炮”,削权让利,转变职能,力求把市场能办的放给市场,把政府该管的管住管好。

一“减”一“转”,激发了市场活力,增强了发展动力,产生了拉动民间投资、改善经济结构、促进社会就业的叠加效应,为当前中国经济增添了一抹亮色。

简政放权释放市场主体活力

不久前,年过七旬的退休工程师孙伟汉在福建省漳浦县工商局行政服务中心成功注册了一家矿产品销售公司,成为中国创业大军中的一名“新兵”。

“我以前是搞矿产勘察的,退休后一直想继续干老本行。但听说办企业又要验资报告,又要住所证明,手续太麻烦,就打了‘退堂鼓’。”孙伟汉说。

今年3月1日全面实施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市场主体准入“门槛”大幅降低,验资报告不用提交了,住所登记手续也得到了简化。听到这个消息,孙伟汉来到县工商局,一天时间就将公司注册下来,营业期限设定为50年。

改革,让出了政府的权力,却激发了市场的活力。

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实施3个月来,从古稀老人到在校大学生,从普通农民到进城“打工仔”,一度被旧有体制压抑的创业热情瞬间迸发出来,越过“藩篱”,涌入市场,激荡起中国新一轮创业大潮。

今年3月,受改革利好因素影响,全国新登记企业同比增长45.8%;4月,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新登记企业持续“井喷式”增长,比3月又多出两成。

“市场主体是市场经济的细胞,宏观经济的质量和活力取决于这些微观细胞的质量和活力。”中国人民大学商法研究所所长刘俊海指出,在日益增长的经济下行压力下,市场主体活力四射,对于稳增长、调结构、促就业均起到了积极作用。

除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外,今年以来的行政体制改革在“减”字上做足了文章——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国务院承诺在去年取消下放400多项行政审批事项基础上,今年再取消下放200项以上;企业投资自主权得到进一步落实,交通、能源等领域80个示范项目面向社会公开招标,为民间投资打开“垄断之门”;“正税清费”政策再出新招,旨在扶持重点群体创业就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延长到2016年底,部分涉企收费项目被取消……

一系列旨在削权让利的政策措施释放出强烈信号,对社会预期、市场活力、资本投向等起到了积极引导作用。

转变职能营造公平发展环境

一方面,要勇于简政放权,用足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另一方面,也要善于转变职能,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

阳光是最好的“防腐剂”,转变政府职能首先要在公开透明上下功夫。

今年3月,国务院60个部门集中公布了正在实施的1235项行政审批事项。这也是中央政府首次统一“晒”出权力清单,彰显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的决心。

“公开透明对于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非常重要。”全国工商联副秘书长王忠明说,只有将权力置于企业和公众的监督之下,才能有效地督促政府转变职能。

发展是第一要务,转变政府职能应当着眼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上海自贸区近期试行非贸易付汇“一站式”审批服务后,相关的60多个事项实现了当场办结。这给丹佛斯公司负责人张韵留下深刻印象:“以前向丹麦总部支付特许权使用费要一个月,现在可以当场办结,当天付汇。”

上一页 1 2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