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巡视组之所以受到空前的关注,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人们对其抱有很强烈的反腐期待。人们愿意相信巡视组不是仅仅搞形式、走过场,而是敢于硬碰硬地认真履行反腐职能,直接深入基层发现反腐线索。中央巡视组承载着中央的重托,有其不可忽视的政治权威性。对巡视组而言,这既是一种监督,更是一种激励。珍视公众的反腐期待,切实将巡视工作做好,是巡视组维护自身形象、提高自身公信力的不二法门。
中央派出巡视组的监督和约束,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是必要的,而且,这种监督手段还被赋予更高程度的重视。这种更高程度的重视体现在不断完善的制度上。在运行11年之后,巡视制度迎来了重要的调整和变革,中央巡视组收缩了巡视范围,巡视重心由“相对全面”回归其最主要的职能:发现和反映违法违纪线索。中央巡视组组长打破终身制,由“职务”变为“任务”,由“铁帽子”改为“一次一授权”。11年来,中央巡视组的巡视工作对于领导干部有重要的震慑作用,对于打击腐败、督促工作、解决问题起到了非同一般的作用。
让巡视工作在阳光下运行
在总结过去成绩和经验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总结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巡视制度如何取信干部群众”,“巡视报告能不能公开”,“谁来监督巡视组”,“巡视工作如何促进党内民主”等这些问题,尚未得到有效解决。党的先进性是具体的、历史的,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总结,尤其是要通过制度建设来改善党的领导,这需要我们对巡视工作制度设计的深入思考。
巡视组的工作目前还面临几个问题,首先,巡视工作还缺乏明确的法律和规范,需要对这一监督程序的职责进一步明确,确保巡视工作在程序上的公正。其次,要完善巡视组与有关部门的衔接程序。与纪检、组织、司法、审计等其他监督部门的沟通协作是否良好也会决定巡视效果。此外,巡视工作要更加公开,目的是阻止巡视组掌握自己证据或线索。面对群众的质疑,巡视组应当有所回应。只有公平公正阳光才能让制度更有活力。
一是将信息收集和巡视案例公开化。通过在重点巡视地区、单位设立巡视工作常设联络机构或长效举报电话和投诉信箱,以及网络举报等方式,搭建一个与被巡视地区广大干部群众进行交流的平台,实现接受群众监督的经常化、制度化、公开化。将巡视具体工作中发现的典型案例或优秀人才等正反两方面的案例以一定的方式向社会公开,一方面可以彰显巡视工作的重要价值,同时可以发挥对于腐败分子的教育作用。
二是适当公开巡视报告,逐步推进监督透明。要实现巡视工作的最佳效果,可以通过循序渐进的方式,逐步向全社会公开巡视组的工作报告,不断提高巡视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巡视报告公开以后,被巡视地区、单位有没有问题, 有什么问题, 谁有问题;纪检监察机关是否调查核实了情况,对违反党纪法规的领导干部是否追究了相应责任;组织部门对巡视组推荐的优秀干部,是否高度重视,因材施用;巡视人员工作是否认真,权力是否滥用,行为是否合法;上级党委做出的决策是否以巡视结果作为重要依据……这些都清晰明了,必然会推动巡视制度不断向前发展。
三是进一步完善巡视制度程序性规范。巡视制度的程序性规定是巡视工作的具体操作步骤,它落实了实体性规范的具体内容,是巡视工作的外在表现形式,承载了社会公众对巡视工作的普遍认知。因此,客观、理性的制度设计,并得到严格的遵循将成为巡视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重要保证。巡视机构、被巡视单位以及全党同志都应树立起制度面前无特权、制度约束无例外、程序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认真学习制度,严格执行程序,自觉推动党的建设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进程。
四是接受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制度,而应该是一个制度体系。一方面巡视制度要有自身的制度特色,另一方面要处理好巡视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巡视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只有巡视工作制度与其他监督制度的有效结合,巡视组与各级党委、各个监督部门的有效配合,才能保证监督工作的统一性、协调性。同时,开展巡视工作不仅有内部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横向异地交叉等路径的结合,而且还有一个党内路径与党外路径的结合。而只有来自专门机构的监督是很不够的,况且近年来专门的监督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自身出问题的并不鲜见。正因为如此,坊间才有人不断地发问:“谁来监督监督者”,“谁来审计审计署”,“谁来巡视巡视组”等诸如此类。所有这些都说明,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路径必不可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