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大国新村
首页 > 人民时政 > 深度观察 > 正文

习近平经济改革思想重大特征

核心提示: ◆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才刚刚开始,研究习近平的经济改革战略思想,探索其产生的背景,以及在经济改革战略思想下所选择的合适的改革路径,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习近平关于“改革五大关系论”的战略思想,是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时刻,逐渐显现改革的“红利”

2013年8月22日,习近平在接见牙买加总理辛普森-米勒时说,在中国这么大的国家搞建设,很不容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我们正是在不断迎接挑战、克服困难中向前迈进。9月17日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习近平进一步指出,“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要求全面深化改革”。他在一系列讲话中,对经济改革的目标、路径、过程、发展趋势等进行了系统性、规律性、整体性的战略思考,力图通过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获得发展的“红利”,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挑战、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改革路径选择:走中国改革创新之路

改革目标确定以后,选择什么样的路径开始,是一个事关经济改革成败的大问题。习近平认为,改革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由问题倒逼产生的,我国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需要解决的问题十分繁重,因此,必须选择一条合适的改革路径。

首先,经济体制改革要走适合国情的道路。习近平深切地知道,每一个成功的现代化发展模式,都与其历史传统、发展水平、文化环境、价值信念、道德观念、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有机结合。他在2013年8月27日同塞尔维亚总统会谈时指出,中国漫长动荡史带给社会对国情的理解和对稳定的珍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浪漫的愿望不等于现实,浮躁和脱离国情的极端主张是对改革的干扰。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艰难困苦,今天中国的发展道路,是中国人民经过长期艰苦不懈的探索找到的,深深植根于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牢牢立足于本国的国情。因此,经济改革必须立足本国国情,不照抄照搬任何国家的发展模式,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经济发展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经济发展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应该根据本国国情选择发展道路,坚定深化改革的信心、坚持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凝聚深化改革的共识、注重深化改革的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各项改革, 既不会削足适履,也不会照抄照搬。

其次,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习近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依靠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和创造活力,最大限度集中全党全社会智慧,把党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广泛团结起来,把国内外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充分调动起来,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最后,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习近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弊端。因此,光有人民群众的热情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正确的引导。中国改革堪称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是人类历史上涉及人数最多、经济改革当量最大、全球影响最强的巨大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其中所蕴含的逻辑与规律亟待更深入的认识。

习近平关于“改革五大关系论”的战略思想:经济体制改革必须处理好五大关系

经济体制改革是事关中国前途、命运的大事情,涉及到各方利益,必然遭到不同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设计好方法,做好顶层设计,才能保障改革按照既定的目标,不走弯路、歪路和邪路,才能应对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矛盾和挑战。2013年7月21日至23日习近平在湖北调研时,对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和方法进行了科学概括,指出“必须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规律,特别是要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关系”,这些关系概括起来就是“五大关系”,即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处理好五大关系的“改革论”,既着眼宏观全局又涉及具体工作,既有很强的思想性又有明确的针对性,非常符合我国当前改革发展的实际。这是为中国未来的改革发展定位导航,是为开拓新局面指明了方向。

习近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要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只有解放思想,才能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坚持实事求是,才能真正解放思想。思想不解放,就会僵化,工作就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只有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才能既警惕“右”又防止“左”。处理好“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的关系”,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规划,敢于打攻坚战,整体推进,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突破思想观念上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处理好“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的关系”,才能不断把改革引向深入,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加强宏观思考、顶层设计,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处理好“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的关系”,胆子要大,就是要坚定不移地执行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敢于试验,敢冒风险,开拓前进;步子要稳,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具体步骤上要循序渐进,谨慎从事,注意选择恰当的方式和时机,及时总结经验,对的就坚持,不对的赶快改。处理好这一关系,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将改革作为发展的动力,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习近平关于“改革五大关系论”的战略思想,是新一轮改革的总体规划和部署,在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的关键时刻,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经济改革战略思想的重大特征: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全局

习近平对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战略作了周密部署和安排。他明确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这一创新性的重大理论观点,成为习近平布局经济体制改革的依据。

第一,问题导向。习近平指出,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从问题出发,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改革开放35年来,我们用改革的办法解决了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旧的问题解决了,新的问题又会产生,经济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的,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得以深化。因此,《决定》中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任务突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新举措,抓住重点,围绕解决好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回应人民群众的呼声和期待,突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一般性举措、重复性举措和纯属发展性举措不写。

第二,国际视野。习近平指出,推进经济体制改革,要以国际视角和思维方式,着眼世界基本态势和时代发展趋势,从本国国情与世界大势的互动中,从世界大国不同道路和制度模式的竞争中,研究中国经济改革战略。才能更好地把握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方向。实现中国梦,要必须建立“包容性”的政治和经济制度,稳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必须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智慧,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攻克体制机制上的顽瘴痼疾,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激发和凝聚社会创造力。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习近平指出,全面深化改革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推动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相适应,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关于经济改革内容中,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至少推出了“十大经济体制改革内容”,诸如完善产权保护制度、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消除各种垄断的体制机制、完善价格决定机制、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和资源税改革、建立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机制和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十大经济体制、机制创新,彰显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改革的决心和啃硬骨头的勇气,完整地体现了习近平以体制改革作牵引的战略思想。

第四,系统协同。习近平认为,经济体制改革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因此要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经济体制改革是重点;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是核心;增强包括公有制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微观基础的活力是关键,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抓手;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提高宏观调控水平是支撑;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是落脚点。

习近平担任党的总书记一年多来,深入基层调查研究,雷厉风行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举措,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取得进展,党的建设得到加强,反腐败赢得了民心、党心,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得到提高,改革的“红利”逐渐显现。这一切,与习近平的经济改革战略思想密切相关。中国的全面深化改革在刚刚开始,研究习近平的经济改革战略思想,对于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经济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院长、教授、博导)

责编/严俊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习近平   特征   思想   改革   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