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每日推荐
首页 > 时政法治 > 法治论坛 > 正文

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新意

核心提示: 中国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特征是:西方走的是一条“社会造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中国走的是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尽管在经济方面着墨很多,但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用的是专门的政治术语。这里的“治理体系”是个大的概念,或者说是一种“广义的政治体系”,包含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的制度、体制与机制。而其中的关键是党和国家两个体系内部的治理,其他层面的治理是从这两种治理中派生出来的。

那么这两种治理的目标是什么呢?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几大现代化目标中,“民主”是比较对应于这两种治理的目标,过去的权威性文件也因此提出了“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政治发展思路。这次“决定”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提法,在讲国家治理时,首要概念是“民主”,在讲政党治理时,首要概念是“领导”,二者的关系需要结合中国现代化的性质与国情来理解。

中国现代化不同于西方现代化的关键特征是:西方走的是一条“社会造国家,国家造政党”的道路,中国走的是一条“政党造国家,国家造社会”的道路。中国共产党首先建立起一个现代的国家,再通过这个国家来打造现代的社会。尽管所造的社会反过来会改造国家和政党,但在这个过程完成之前,执政党处于一个发动机的地位,需要保持强大的领导力,推动国家朝着民主的方向迈进。这种政党是一种“转型性政党(transfomational party)”,不同于西方国家的“交易性政党(transactional party)”。因此,在中国的现代化时期,民主对于执政党和国家的治理来说,其意义非常不同,对前者主要是工具性意义,对后者主要是目标性意义。

相对于“民主”来说,中国的政党治理更需要的是“自律”。在中国共产党试图保持强大领导力的整个现代化阶段,党外监督总体上是比较弱的,如果没有高度的自律,它就会因为党内的治理失败导致国家的治理失败。这里面有着难以辩驳的逻辑关联,非西方国家的实践也提供着越来越可靠的事实根据。中国共产党的党内治理通常讲发扬民主,这个“发扬”是准确的用语,表示其目的不是民主,而是通过民主的手段保证政党的自律。《决定》中关于党内治理的论述特别强调“坚决纠正唯票取人”的现象,“真正把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好干部选拔出来”。另外在“强化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一节中,重点论述如何建立以纪委为中心的监督体系,这是“政党自律”的关键内容,试图通过政党自律体系建设将党和国家的权力关进笼子里。这种关系往上提升一步就是“政党自律”与“国家民主”的关系。

就目前来说,国家民主的关键是通过“人大这只手”来管好权力,政党自律的关键是通过“纪委这只手”来管好权力。就人大这只手来说,《决定》中比以前更加具体地列出人大民主的内容,尤其是人大监督的内容,强调“‘一府两院’由人大产生、对人大负责、受人大监督制度。健全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制度,各级政府重大决策出台前向本级人大报告。加强人大预算决算审查监督、国有资产监督职能” 。就纪委这只手来说,《决定》中重点论述如何改革党的纪律检查体制,强化“自上而下”的垂直监督。

简言之,“政党自律”主要是加强自上而下的监督,“国家民主”主要是加强自下而上的监督。这两个似乎矛盾的过程在《决定》中都有可操作的办法,通过不同的体制机制创新,也许可以在某个时期内实现“公意”与“众意”在治理体系中的双剑合璧。

(作者为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注:本文为《人民论坛》杂志原创文章,网络转载请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字样。书面转载请联系010-65363752或邮件至rmlt@rmlt.com.cn。

[责任编辑:马静]
标签: 新意   现代化   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