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办报”与舆论监督
[学生]:张社长好,想请教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关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家办报的问题。第二个问题您怎样看现在人民日报的作用?
[张研农]:第一个问题是关于毛泽东同志提出的政治家办报的问题。这个问题是毛泽东同志在60年代提出的,当时毛主席是提出了人民日报缺少思想、缺少理论,当然也缺少阶级斗争,所以说是“死人办报”,而应该是“政治家办报”。主席这个说法的实质,讲的是一种政治辨别力,现在我们讲政治家办报,更多讲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以我们叫“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体系”的确认,同时体现我们媒体的责任,也要求我们的媒体,我们人民日报要有坚定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要讲政治家办报。有一幅对联“风狂雨骤时可立定才是脚跟,花红柳绿处能剥开方见手段”。就是说老是随风倒不行,一定要有坚定的理想,而且有这个功力去办这个报。
第二个问题是关于媒体党的喉舌的问题。现在党报的职能比起50年代、60年代大大扩展,我们现在叫全面履行党报的职能,有6句话、36个字,这就是“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搞好舆论监督”。这不光是一个喉舌的问题,而是要把党的声音和人民的意志统一起来,把正面引导和舆论监督统一起来。最近人民日报在舆论监督上,在热点的引导上,在疏导公众情绪上做了很多工作。特别是舆论监督,可能有些同志老觉得党报不敢搞舆论监督,大家可以多看看人民日报,我们有很多舆论监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客观、准确,要全面、公正,并不是“挑事”。所以,现在党报的职责是大大扩展了。
改变传统观念是创新关键
[学生]:张社长您好,欢迎您到北大,我是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我们今年夏天看到工信部绿坝事件以后,人民网做了一个专题,当时很多报纸都难以到达这样批评的高度,但是后来这个专题就给删除了。如果说我们看到人民日报改革的决心,那么是什么样的力量使得专题被删除,人民日报的阻力在哪里?
[张研农]:人民日报改革创新的力度还是很大的,也有阻力,阻力来自传统观念,所以理念、观念很重要。人民日报有一种心态,当然是少数的,这个心态我们概括为“红色没落贵族”的心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改革的步伐越来越大,各种心态在慢慢改变,这也需要一个过程,就和认识一个事物总要有一个过程一样,转变一个观念也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观念的转变不可能光靠说能解决的,最终要靠实践说服,要拿事实来说话,就跟新闻一样,要有事实说话,用数字说话,用变化来说话。所以,我们对这些并不是仅仅止于批评,而是说,允许有一个过程。
鼓励不同观点的交锋碰撞
[学生]:张社长您好,在这个时代人们都可以发出自己的声音,一些新闻报刊上常出现很多不同的观点,这种做法是不是跟人民日报引导舆论相矛盾,人民日报在改革过程中是不是有类似的尝试?
[张研农]:人民日报也经常讨论办报思路,现在我们有一些栏目,经常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在大家普遍关注的问题上,请各种不同观点的持有者,在人民网上、人民日报发表一些有代表性的文章,比如说道德,比如说大家很关注的一些公共的话题。以后会进一步加强,中央领导也要求人民日报要加强互动,要加强讨论,而我们要把讨论引向深入,“强国论坛”还有一个浅层区,一个深水区呢。谢谢!
从新闻理论到新闻实践需要一个转换过程
[学生]:各位老师好,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何副社长,虽然我是新闻专业的学生,但是目前所有的新闻理论不是来自于新闻实践,而是来自于课堂上老师教的一些基本准则,我们都知道《环球时报》是中国商业上最成功、也是最优秀的报纸之一,但是我觉得用老师教给我的观点看环球时报的文章会有一些困惑。比如说在一些报道中,记者采访需要一定的量,我觉得有些东西跟老师教的不一样,请问这是为什么?
[何崇元]:谢谢。我跟北大还是很有缘分,我们编辑部45个人里面有15个人是北大的,我对北大的印象非常好,对北大有崇敬之情。这位同学提的问题也是环球时报这些年遇到的问题,学校的学生上完基础课以后,到新闻单位确实需要一个转换的过程。人民日报社里面报刊有25种,这25种报刊招人,我们先选新闻系,然后再选中文系,在新闻系学过的懂得党性原则,版面怎么排,在新闻系上完学以后,到新闻单位基础打的比较牢,所以我们最喜欢招的学生还是新闻学院的。
最近《环球人物》杂志要招人,他们第一选的是北大、人大、复旦新闻系的学生,确实有一个需要转换的过程。一年《环球时报》要考28次,把理论课程用到实践中,比如怎么保证文章符合国家利益、符合人民利益,以及版式,很精彩的版面,在大学里面不能学到。还有标题,标题要生动、要准确、要简练,到实践中还需要一个过程。还有文章怎么精练,实际操作中可能一万字变成一千字,这个在大学课程里面没有,我们有一些这样的课程,讲完以后一年会考28次。我们在这里真诚地欢迎各位同学去我们报刊,人民日报欢迎大家。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