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大大激发了经济活力,解放了社会生产力。1978年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改革传统的以行政命令为主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对外开放,这是使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最主要的一个因素。今后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我们就一定能够继续保持政治稳定和经济的快速增长,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和城市化,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战略,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从1978年起,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战略方针,从此翻开了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的一页。关于发展问题,邓小平同志高瞻远瞩,为中国规划了经济三步走的战略目标。第一步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步是在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是在21世纪的头50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三步走战略指导下,我们已顺利实现前两步战略目标,正在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而奋斗。在发展的理念上,也在不断发展创新。
中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并不是放任自流的,而是有政府的调节和管理的。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进行宏观调控,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二是通过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增进微观经济发展的动力、活力与效率,保护资源、生态和环境,维护生产安全、食品安全等;三是通过财政税收等杠杆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改革开放28年来,这三个方面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并在不断完善中。特别是在宏观经济调控方面,效果更为显著。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共进行了6次宏观经济调控,由于这几次宏观调控比较顺利,成效显著,减少了损失,保证了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快速增长。
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民有勤劳勇敢的优良传统,改革开放和党的正确政策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成为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巨大力量。中国劳动力后备资源非常丰富,而且经过九年义务教育,青壮年劳力一般已具有初中文化水平,工资水平较低且受劳动力供求关系影响,多年来基本稳定在较低水平上。工资成本低是中国出口产品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中国具有巨大的和不断扩展的市场,十几亿人的大市场吸引着各方面的投资者。还有,中国由于长期比较贫困落后,基础设施缺口很大,投资机会很多。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推进,经济增速快,人民收入水平迅速提高,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使中国的市场空间非常大,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最广阔的场所。
中国具有持续的高储蓄率和高投资率。中国的储蓄率高是全世界出名的,长期在30%以上。据统计,1978—2002年我国储蓄率在32.5%—42.2%之间。高储蓄率支撑着高投资率,从而支撑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资本形成率一直很高,2003年以来我国经济达到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也主要是由高投资增速带动的。
有利的国际环境。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和平的国际环境非常有利于我国一心一意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已成为当今时代的潮流。世界经济处于增长期,主要发达国家虽然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但尚未出现像20世纪30年代那样影响全球经济的严重的经济危机。再有,经济全球化趋势在曲折中深入发展,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加快,世界科技进步突飞猛进,有利于我国发挥后发优势,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我国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加快发展,带动了经济更加快速的增长。(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