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产业是实现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我们不能想象中华民族能够在没有民族产业振兴的基础上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大量事实已经说明,我们不能将民族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引进跨国公司上,而必须立足于振兴民族产业上。我们对外开放的目的不是让跨国公司来占领我们的市场、控制我们的经济,而是通过学习先进来振兴的民族产业。一些地方为开放而开放,为合资而合资,以乞求的态度盼望着“五百强”的驾临,还打着“靓女先嫁”的旗子,把自己原有的优势产业,连同品牌和市场都轻易让给跨国公司,最后是鸡飞蛋打一场空,留下的只有追悔莫及的教训。
要振兴民族产业,就应当给民族产业以相应的扶持,至少不能在自己的国家里歧视民族产业。在国内一些部门的招投标中,竟清一色地推荐外国品牌,而将国产品牌排除在外。这种媚外的做法是不应当被允许的。在政策上给外资以超国民待遇,在一定时期内发挥了吸引外资的积极作用;但鉴于出现了跨国公司对中国经济的垄断趋势,民族产业的成长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因此不应将优惠外资的政策无限延长。由于我国的落后状态和发展需求,引进外资并容忍其造成的某些负面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在一定阶段里,是我们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壮大和自有资金的日益充裕,我们应当也可能调整已有的开放政策,把利用外资的利好最大化,而将其负面效应降到最低。
自主创新是振兴民族产业的必由之路。这里有几个理由需要说明:一是要算大账,不能只算小账。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可能是“造不如买,买不如租”,但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可能恰恰相反。二是只注重技术引进而不注重技术创新,必然形成“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我们的许多企业已经陷入这种循环。三是自主创新非但不排斥对外开放,反而能够更加主动地利用对外开放环境,提高对外合作水平。在国际市场上,从来不存在强者对弱者的施舍,只有拿出自己的杀手锏,才会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对外合作。四是重大核心关键技术是引进不来的,只有自主创新。
不能轻易地把民族产业的市场让出去。那种以市场换技术的想法,已经被证明是天真幼稚、十分有害的,结果是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有换来。市场是产业赖以生存发展的土壤,离开了广大的市场,产业就从根本上失去了发展的依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国内市场轻易让人,以致被跨国公司操控,我们的许多产品不得不硬着头皮闯国际市场,可谓事倍功半。
有一些消费者,对国货采取歧视态度,即便是品质优良的国货也不屑一顾,处处以洋为荣、挟洋自重。这种媚外态度是自轻自贱、没有出息的。在此,笔者呼吁同胞们热爱高品质的国货。我们不保护落后,但我们有责任推动民族产业的发展,而热爱高品质国货,正是先进性与爱国心的最佳契合点。如果说要将爱国心落到实处,笔者以为,最实在的办法之一就是购买和使用优质国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推动民族产业涌现出一批过硬的先进技术和知名品牌,较大幅度地增强民族产业在全球化时代的国际竞争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