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两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说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要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进一步坚定改革的决心和信心。当前我国正处在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要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任务,保证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定不移地深化改革,以更大的决心推进改革,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改革的新突破。
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陡坡
以党的十六大为标志,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由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为主进入到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新阶段。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和主要任务。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分析,当前我国正处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
我们之所以强调现在是推进改革的关键时期,这是因为,一方面,虽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开始发挥;但是,也要看到,已经初步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只是一个“基本框架”,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越位”、“缺位”、“错位”仍很严重;以建立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的国有企业改革尚未完成,垄断行业改革严重滞后;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还不高,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尚未形成;投资体制改革的相关体制性障碍没有彻底消除,金融、财税体制改革有待继续深化。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我们又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带来资源消耗和污染排放迅速增加,资源环境约束明显加大。我国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不均衡、不协调问题日趋严重,城乡发展差距扩大,区域发展不协调问题突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均衡,公共医疗、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随着对外开放扩大和经济国际化程度提高,经济和贸易摩擦大量增加,外部风险也相应增大。
旧体制未尽革除的弊端和新出现的矛盾相互交织,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使得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风险性超过以往任何时期。改革正面临着一个历史性陡坡,必须以更大的勇气和信心,翻越这个陡坡,才能实现改革新的突破。
衡量“真改革”和“假改革”的试金石
从根本上讲,改革是深层次的利益调整和权利的再分配。只有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改革的决策依据,才能真正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只有使人民群众充分分享改革的成果,才能调动人民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可以说,是否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衡量“真改革”和“假改革”的试金石。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的经济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关系更加复杂多样,深化改革必然要涉及现有的利益格局调整,同样还会受到一些利益集团的制肘和干扰。一方面,旧体制形成的利益格局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利益集团受到了较大削弱,但在新的条件下仍会以新的方式维护既得利益。另一方面,改革在不同行业、不同领域的不平衡发展,形成了新的利益格局,新的利益集团同样要维护既得利益并使其固化。这种新旧利益格局交错的现象存在于各种不同的社会层次和不同的资本形态上。要打破既得利益格局,冲破利益集团的制肘和干扰,必须坚定不移地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改革,使改革的方向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是改革的主体。深化改革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通过建立不同利益主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使改革具有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改变强势利益集团对社会资源的垄断,才能使改革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深化改革,既要注重调整既得利益格局,协调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平衡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矛盾,维护合理和合法的利益;也要有勇气冲破某些利益集团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而对改革形成的干扰和阻挠,以保证新阶段改革的顺利推进。针对前一时期某些改革带来的部门利益和集团利益逐步强化的趋势,即所谓的“国家利益部门化,部门利益法制化”的倾向,需要加强改革的总体指导和整体协调,强调整体利益不受部门利益的影响和干扰,逐步改变有关部门制定自身改革方案的做法,由利益超脱机构和第三方来制定改革方案,同时广泛征询群众意见,特别是普通百姓和弱势群体的意见,增强社会对改革的认同度。
努力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新突破
改革要取得新的突破,就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促进社会和谐两大重要领域和其中的一些关键环节推进。
围绕转变增长方式,一是要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在现有以增值税为主体的财税体制下,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越大,工业发展越快,越有助于财政增收,刺激了地方不顾资源和环境条件,盲目投资和发展工业。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要在现有财税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分税制”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分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二是要完善资源价格形成机制。要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抑制粗放型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是通过培育生产要素市场矫正价格扭曲,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资源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使各种资源和要素价格不仅反映生产成本,还要充分反映稀缺程度,反映生态和环境成本。通过价格信号,引导和激励市场主体节约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通过让污染者、资源开发和使用者承担生态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从而引导市场主体减少资源消耗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三是完善政绩考核体系。干部政绩考核不能只看经济指标,既然我们一再强调政府要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职能,因此在政绩考核上就更应该强调教育、医疗卫生、区域创新体系、环保、生态、就业、社会保障和公共安全等内容。
围绕促进社会和谐,一是积极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继续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完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二是完善就业再就业体制,支持自主创业,扶持弱势群体,加强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三是深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把教育公平作为促进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前提,通过强化教育的普遍服务功能,缩小公民受教育的差距,促进发展机会的平等。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与合理配置医疗卫生资源,深化卫生体制改革,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力争取得明显进展。
